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失调被描述为人们在面对矛盾的认知时,心理上所经历的现象。当这种失调发生时,人们不得不面对内心的矛盾,而这往往会导致他们的行为或想法发生改变,以试图找回内心的和谐。同时,对于这种失调的应对方式也十分多样化,有时候选择更改行为,有时则是调整信念或看法。
心理上不一致的个体往往会变得不舒服,并渴望减少这种认知失调。
存在着多种与认知相关的项目,包括行为、情感、信念和对环境的感知。当人们的行为与自我认知发生冲突时,心理压力随之而来,促使个体努力解决这种冲突。根据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的理论,人们追求内心的一致性,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里昂·费斯廷格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通过各种实验,费斯廷格发现人们会倾向于依循某些习惯和例行公事,这些行为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秩序感,并一旦受到扰动,就容易导致心理不适。他提出,解决心理不适的关键在于调整个体的行为或信念,以实现心灵的一致。
当冲突的认知无法有效协调时,个体往往会体验到心理的压力。
根据费斯廷格的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类:
在人们作出行为或决策时,所经历的不一致性又可以分为两种因素来判断其「失调的程度」,即认知的价值与数量比率。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人们会不断地寻求心理一致性,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失调时会采取几种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或认知来减少认知失调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为了减少认知失调,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接触某些信息,避开那些可能增加心理压力的观点。例如,媒体选择往往符合他们当前的心理状态或信念,以避免面对产生焦虑的不快事实。
人们会倾向于接触与其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忽视相反的信息。
许多研究显示,在政治或社会议题上,民众通常会更信任那些与其观点一致的报导。这样的行为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但也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偏差,影响个体的决策能力。
如何在人际互动中找到包容与共识是一大挑战,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寻求心理安慰的同时,必须接受这种失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