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认知失调被描述为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或矛盾时产生的心智困扰。这种情况最终可能导致某种认知或行为的变化,以促使它们之间的更大一致性,从而减少这种失调感。相关资讯包括人们的行为、情感、想法、信念、价值观以及环境中的事物。当人们参与与上述任何一项相矛盾的行为时,通常会感受到心理压力。根据这一理论,当某个行为或想法在心理上与其他认知不一致时,人们会竭尽所能地改变其中之一,以使它们变得一致。失调的刺激源自于个体的信念与感知的新资讯之间的冲突,个体试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减轻不适感。
「告诉他你不同意,他就转身离开。向他提出事实或数据时,他会质疑你的来源。呼吁逻辑时,他却不能看出你的问题。」
这一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他认为,人类在心理上追求一致性,以便在现实世界中正常运作。当一个人经历内在不一致时,他往往会感到心理不适,因此有动机去减少这种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改变行为以证明自己所作的选择是合理的,或者透过添加新部分的认知来驱动改善自己的状态,如合理化观念、相信「人人都有其应得之事」的正义世界谬误、选择性地感知信息以及避免可能增强认知失调的情况和矛盾信息等。
为了在社会现实中运作,人类不断调整其心理态度与个人行为的相关性。这些调整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会产生三种关系:
失调的程度指的是由于两个不同内部信念之间的冲突或行为与信念不相容所造成的心理不适水平。这种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人们会寻求对生活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心理一致性。在实践中,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方式包括:
减少认知失调的另一种方式是选择性曝光。费斯廷格注意到,人们会选择性地接触某些媒体,而避免不一致的信息。这使人们能够主动选择与其心理状态、情绪或信念相符的信息。
认知失调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应对包含矛盾的信念和行为的心理压力。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社交互动,亦或是媒体选择上,人们都不断努力维持内心的和谐和平静。然而,在这个充满资讯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自我认知的灵活性,以及在面对新观点时的开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