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华尔街崩溃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的恶性按揭贷款以及由此引发的房市泡沫,全球金融机构的过度风险寻求,以及对金融体系的监管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完美风暴」,导致了2007年底至2009年中期的大萧条的爆发。
在2007年初,与美国房地产相关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S)及与之相链接的大量衍生品出现崩溃,流动性危机随之蔓延至全球金融机构。
危机的前奏相当复杂。 199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旨在透过较松的融资条件扩大可负担住房的供给。然而,在1999年,玻璃-斯蒂格法的一部分被废除,这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将低风险的业务,比如商业银行业务,与高风险的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和专有交易混合在一起。随着联邦储备系统(Fed)在2000至2003年间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将低收入的家庭和种族少数族裔作为高风险贷款的目标,而这一现象未被监管者重视。
2004至2006年间,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成本上涨,住宅需求下降,导致房产价值下滑。 2007年初,美国的按揭贷款持有者开始出现违约,许多次级贷款机构破产,最终在2007年4月时,由于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这一过程达到高峰。
随着需求和价格的持续下降,金融危机于2007年8月蔓延至全球信贷市场,央行开始注入流动性。
到2008年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公司,合并拥有或保证了美国一半的住房市场,其接近崩溃,最终在9月7日,根据《住房和经济复苏法》,美国政府接管了这两家公司及其共计1.6万亿美元的债务。随着危机的加剧,各国政府陆续推出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救助措施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以防止全球金融系统的崩溃。
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15日破产之后,随即引发了股市崩盘和国际银行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根据各种评估,估计美国损失了87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从2007年的5%飙升至2009年10月的10%。
住房贷款的相对于GDP的负债从1990年代的46%上升至2008年的73%,达到10.5万亿美元(2023年约14.6万亿美元)。
随着这场危机的发展,政府方面的回应也逐步展开。例如,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8000亿美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授权财政部购买不良资产及银行股票。此外,联邦储备开始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这些措施加上其它国家的行动,最终在2009年中止了大萧条的最严重部分。
但各种措施的细节以及其影响至今仍在争论之中。比如,Dodd-Frank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就是在此危机之后于2010年通过,旨在重整金融监管框架。此法案虽获得一些支持,但面临来自共和党许多成员的强烈反对,且在2018年进一步被《经济增长、监管缓解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削弱。
这场危机无疑让许多家庭感受到深重的冲击,据各方报告指出,危机导致许多美国家庭的财富大幅下滑。根据美联储的调查,在2007年至2009年间,63%的美国家庭总财富出现减少,而77%的富裕家庭的财富也有所下降。虽然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一些最贫困的家庭却未受到重创,因为他们一般没有持有波动不定的金融投资。
这一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不仅影响了美国,还让全球经济结构及金融制度进一步演进。自那时起,全球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控,以防止类似事件重演。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市场的泡沫和投资者的行为仍然可能随时改变,你准备好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