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华尔街崩盘引发大萧条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最严重危机。这场危机的成因错综复杂,包括对低收入家庭的掠夺性贷款以及由此引发的房市泡沫、全球金融机构的过度风险承担,以及监管的缺失等因素,最终导致了一场完美风暴,触发了持续至2009年的大衰退。
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危机的初步迹象早在2007年初就已显现,与美国房地产相关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S)以及与之相连的各类衍生品的价值开始直线下滑。至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事件的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国际银行体系的危机。
199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意在透过放宽财务条件来扩大可负担住房的范围。 1999年,部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自1933年生效)被废止,这让金融机构得以将低风险业务与高风险业务混合,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联邦储备局(Fed)自2000年至2003年不断降低利率时,金融机构针对低收入家庭推广风险较高的贷款,这一问题却未受到监管机构的关注。
「雷曼兄弟的倒闭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崩溃,更是一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警钟。」
随着2004年至2006年期间利率的上升,抵押贷款成本随之提高,住房需求随之减少,导致房产价值开始下滑。预示着危机的首个曙光出现于2007年,当美国的抵押贷款借款人开始无法如期还款时,首批次级贷款公司接连倒闭,而“新世纪金融”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大约870万个就业岗位消失,失业率从2007年的5%飙升至2009年10月的10%。报告指出,2007至2010年间,生活在贫困中的美国居民比例从12.5%上升到15.1%。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之间骤降53%。
「在这场危机中,一个四分之一的家庭损失了75%或更高比例的净资产。」
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美国,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样遭受重创。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和冰岛金融危机的发生,皆与此息息相关,形成了全球经济的多次震荡。
为了避免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各国政府先后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救助行动。美国于2008年通过了8000亿美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授权财政部收购受困资产和银行股票,美联储也开始进行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及其他资产。
「各国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前所未有的措施,确保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给予了市场必要的信心。」
此外,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通过,以及世界各国采纳巴塞尔III资本和流动性标准,都旨在为未来的金融危机提供更为可靠的防范机制。
雷曼兄弟的破产起到了警世的作用,许多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反思金融体系的运行模式。尽管危机过后的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仍然存在着未来重蹈覆辙的隐忧。
「任何金融体系都必须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未来是否能够有效防范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仍然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