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时期的医学中,乳房切除术一直是治疗乳癌的主要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医学技术的进步,这种手术形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今日,随着保留乳房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结合,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得到了更少侵入性的治疗选择,但回顾历史,我们仍可以发现,超彻底乳房切除术的创新过程对乳癌治疗的认识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初,William Halsted 和 Willy Meyer 的研究使得超彻底乳房切除术成为治疗乳癌的重大突破。 Halsted 在1894年发表了关于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的50例超彻底乳房切除术的结果,这些术式的成功使其重塑了医界对乳癌的治疗理论。
「乳癌的传播主要是透过局部扩散,之后才转向淋巴管。」
在当时,医疗界普遍认为乳癌主要透过局部扩散侵犯周围组织,然后再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这也促使Halsted的手术模式。不仅完全切除乳房及皮肤,还包括了胸大肌、胸小肌和所有的腋下淋巴结。
虽然Halsted报告的术后复发率为3%,但后续的研究显示出这样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943年,Haagensen 和 Stout 的研究显示,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超彻底乳房切除术中受益》,这促使了医疗界对手术适应症的重新评估。
「这些极端的手术方式是否真能提高治愈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又有何影响?」
术后的高伤口愈合率、肢体活动受限及慢性疼痛成为患者生活中难以忽略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界开始意识到某些晚期患者即使接受这些极端的手术也无法获得改善。这一认识促进了以「可手术性」与「不可手术性」为基础的临床分期系统的建立。
随着对乳癌生物学的深入探讨,多位外科医生开始实施更为激进的手术,试图提升根治的机会。此过程中许多术式被提出,如扩展型超彻底乳房切除术,即在传统手术之外进一步切除内胸淋巴结,甚至连肋间腺体也一并移除。
「手术扩展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理状况,还引发了深层的伦理思考。」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更具侵略性的操作逐渐显示出与传统手术在生存率和复发率上并没有显著差异,最终这些过度侵入性的手术被医疗界摒弃。
如今,医学界对于乳癌的治疗已逐渐转向保乳手术及辅助放射治疗的综合应用。研究显示,这样的治疗方式不仅给予患者更好的生存机会,还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质。
「医疗进步背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逐渐取代了以往对生存率的单一追求。」
但在思考超彻底乳房切除术的历史时,我们不禁要问:在未来的治疗方法中,如何更好地平衡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