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职场疲惫(Burnout)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议题。随着工作压力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来自职场的情绪和身体疲惫。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现象并非今日才产生,早在古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描述,这究竟是为何呢?
职场疲惫是一种经由慢性工作压力而未能有效管理的现象。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能量耗竭的感觉、与工作的精神距离增加,以及职业效能降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职场疲惫并不被视为一种医疗状况,而是一种职业现象。然而,这一概念历经多次演变,并受到了多位学者的关注。在许多欧洲国家,职场疲惫已被认可为一种职业疾病。这使我们不禁思考,历史上对于疲惫的描述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职场挑战。
早在《出埃及记》中就可以找到对于疲惫现象的描述,这表明这一问题在古代社会中已经存在。此外,某些研究指出,古欧洲的“懒惰症”(Acedia)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职场疲惫,而非单纯的忧郁症。类似的概念在19世纪的德国进一步发展,当时“职业病”(Berufskrankheiten)这一术语的出现,正是针对工作导致的各类健康问题。
19世纪末,牛津医生乔治·比尔德的神经虚弱症(Neurasthenia)对当时的医学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指这一状态主要出现在“文明的知识界”之中,并且相关症状包括情绪和身体的极度疲惫。这一概念迅速传遍美国,并愈演愈烈,形成了“美国病”(Americanitis)的俗称。
这一现象使美国人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疲惫的认识逐渐发展,例如在1970年代,心理学家赫伯特·弗罗伊登伯格首次在他的学术论文中使用“职场疲惫”这一术语,这为后续的研究和认知奠定了基础。自此后, 马斯拉赫就以这一术语进行了更深层的研究,并在1981年推出了“马斯拉赫疲惫量表”(MBI),这成为评估职场疲惫的重要工具。
根据最新的研究,全球约42% 的劳动力报告感受到职场疲惫。调查结果显示,德国、英国及美国的工作人员均有相当高的职场疲惫比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不仅影响情绪,还对精神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并可能成为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频繁的疲惫感与心理健康障碍如焦虑症和抑郁症息息相关。
因此,企业和组织应该更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支援。同时,个人也应该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工作压力和时间,避免落入疲惫的陷阱。
即便古代文献中对疲惫的描述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今天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却更使这一问题深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作模式的变化,我们是否能找出有效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