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伴随着工人的辛苦奋斗而存在,早在《出埃及记》中就已有迹可循。 《出埃及记》提到的各种压力和疲惫感,似乎是一种预示,暗示着人类在职业生涯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已是历史悠久的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职业倦怠是一种因持续的工作压力而引起的现象,其主要症状包括精力枯竭、工作疏离感以及专业效能降低。
学者Kaschka、Korczak和Broich指出,职业倦怠的现象「可能在所有时代和文化中都存在」。这一观点结合了古老的欧洲概念——acedia,这一术语常被认为是职业倦怠的早期语言。 Gordon Parker认为,acedia更应被视为与倦怠而非抑郁相关。在19世纪初,德国已经开始出现职业病的概念,其中包括所有因就业带来的负面健康影响,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层面。
1869年,纽约神经科医生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首次使用「神经衰弱」描述一种由于神经系统过度疲劳引起的广泛现象。
影响力最大的论文之一是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弗鲁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于1974年发表的《工作人员倦怠》,该文征引了他在免费吸毒者诊所观察到的情况,提出职业倦怠的症状包括过度疲劳、头痛、失眠和「愤怒感的加剧」等特征。弗鲁登伯格的研究引发了公众对职业倦怠的极大关注,而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职业倦怠对服务行业工作者的影响。
马斯拉赫在1981年与同事一起开发的危机倦怠量表(MBI)成为衡量职业倦怠的首个广泛应用的工具。
1981年,马斯拉赫和她的同事发表了《职业倦怠量表》(MBI),该量表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三维综合症,涵盖情绪疲劳、脱离感以及职业成就的减少。自该量表问世以来,其已被广泛用于各领域的工作者,包括医疗工人和社会服务人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职业倦怠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ICD-10,将「倦怠」纳入Z73.0类,描述该状况为「生命管理的困难状态」。然而,随着对职业倦怠的认识不断发展,WHO于2018年发布的ICD-11将倦怠定义为「由于未能有效管理的持续工作压力所导致的综合症」,并明确指出其不应被视为一种医学疾病。
近年来,职业倦怠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疫情过后,对项目负责人和服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的需求急剧上升。根据《未来论坛》的研究,全球42%的劳动力报告经历过职业倦怠。这一趋势突显了现代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倦怠的概念在一些欧洲国家已获法律认可,例如丹麦、法国和瑞典,它们提供给受影响的工人赔偿。」
则在这个全球化的职场中,倦怠的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负担。基于此,各国逐渐开始重视如何有效地寻求解决方案,包括推出针对倦怠症状的干预措施和支持系统。面对未来,我们能否找到避免职业倦怠的方法以促进更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