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倦怠症(Burnout)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现象,由于无法有效管理的慢性工作压力引起。这一概念的起源追溯至19世纪的美国,特别是神经衰弱(Neurasthenia)这一术语的引入,它为倦怠的现象提供了早期的框架。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作为神经衰弱概念的提出者,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倦怠的理解。
当比尔德在1869年引入“神经衰弱”这一概念时,他表达了精英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精神压力和身心疲惫。
比尔德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由于文明的负担而引起的情况。他将其与当时的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持续的精神煎熬导致了情绪上的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演变成“美国病”(Americanitis),成为描述当时追求成功与繁忙生活所导致健康问题的流行语。
「倦怠」这一术语的正式使用时间相对较晚,1969年,美国监狱官哈罗德·布拉德利(Harold B. Bradley)首次在涉及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中提到倦怠。此后,在1974年,German Freudenberger的一篇文章《员工倦怠》(Staff Burn-Out)进一步促使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他描绘了倦怠的症状,强调工作要求的过度负担与情绪疲惫之间的关联。
Freudenberger提出,倦怠的工作者“看起来、行为、感觉上皆显得沮丧。”
在此背景下,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于1976年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压力对人类服务工作者的影响。她的研究揭示了疲惫、易怒和对服务对象持有冷漠态度的症状,这些都成为了现代倦怠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倦怠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测试工具来评估倦怠的程度,最著名的当属Maslach倦怠量表(MBI),其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评估工作相关倦怠的工具。
尽管WHO最初将倦怠视为一次性的现象,但在2019年,它正式把倦怠纳入其ICD-11分类中,明确指出它源于未能有效处理的慢性职业压力。倦怠的表现包括精力耗竭、精神距离的增加及专业效能的降低,这使得它在职业健康中取得了合法性。
「倦怠是一种由职场压力引起的综合症,并不被WHO视为医学或精神医学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球范围内对倦怠的理解有了显著进展,然而,根据过去的研究,倦怠与抑郁症之间的界限仍然模糊。例如,法国心理学家Renzo Bianchi于2015年进行的一项文献综述,显示倦怠与抑郁之间存在重叠,许多研究未能明确区分这两种状态的异同。这种对倦怠的理解仍是一个辩论的焦点,许多专家将其视为一种抑郁状态,而非完全独立的现象。
随着人们对,倦怠现象及其潜在影响的了解逐渐深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可倦怠作为职业病,并针对其提供工伤赔偿,这进一步突显了高压工作环境对身心健康的长期影响。是否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改革工作环境以减少倦怠的风险,配合新的健康指引和管理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