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或称为心血管手术,是由心脏外科医生进行的对心脏或主要血管的手术。这项手术通常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纠正先天性心脏病;或处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瓣膜病,包括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移植同样属于此类手术。
19世纪的心脏手术开始于对心包的操作,著名的医生如Francisco Romero和Daniel Hale Williams都曾在西班牙和美国进行过此类手术。 1895年,Axel Cappelen首次在挪威的Rikshospitalet进行了针对心脏的手术,他修补了一位熊受刺伤的病人的冠状动脉。虽然手术的患者最初看似稳定,但最终因感染而去世。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心脏手术的范畴不断扩大,改善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例如,1925年Henry Souttar成功地对一名患有二尖瓣狭窄的年轻女性进行手术,这被认为是心脏瓣膜手术的开端。此外,1944年,Alfred Blalock及其团队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的首次成功小儿心脏手术被视为现代心脏手术的开端。
“心脏手术的变革不仅源于技术的进步,还涉及跨学科合作的成功。”
二战后,心脏手术的技术进一步获得重大突破。 1947年Thomas Sellors进行了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操作,显示了外科手术在此类病症中的潜力。在1953年,使用氧合机的手术虽然经历过挫折,但为未来的开创性进展奠定了基础。
开心手术是外科医生在胸部进行的手术,这通常需要较大的切口,以便手术能够直接针对心脏进行操作。心脏在这类手术中会暂时停止,病人则透过体外循环机器进行血液和氧气的运送。
在心脏移植的领域,来自南非的Christiaan Barnard于1967年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例成人心脏移植,标志着人类医疗的一大创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是针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常见手术,目的是为心脏和全身提供新的血液供应,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作为开心手术的替代方案,微创手术以小切口进行,并通过特殊的摄影机和工具进行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领域,研究显示它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技术。
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循术后护理,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常见的要点包括切口护理、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水平等。
“尽管心脏手术的风险在不断降低,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仍然是术后的重要考量。”
伴随着心脏手术的进步,神经损伤的风险依然存在,术后可能会出现中风或其他神经认知症状,这些症状虽然最初会被认为是永久性的,但后来发现是短暂的。
20世纪心脏手术的创新不仅展现了医疗科技的奇迹,也为无数病患者带来了福音。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的心脏手术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