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或称心血管手术,是由心脏外科医生进行的针对心脏或大血管的手术。这类手术常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修正先天性心脏病;或治疗由于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瓣膜病。这项手术的演进与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可以被视为现代医学的一大突破,彻底改变了心脏病治疗的方法。
第一场心脏手术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的医生面临着挑战与风险,却也为医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世纪的心脏手术主要包括对心包的操作,早在1801年在西班牙的阿尔梅里亚,Francisco Romero就进行了此类操作。随后,Dominique Jean Larrey和Henry Dalton等医生也相继加入了这个医学革命的行列。到了1895年,Axel Cappelen在挪威执行了第一次对心脏本身的手术,虽然患者最终因并发症去世,但这一里程碑式的手术为后来的心脏手术铺平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手术的发展迅速。 1925年,Henry Souttar成功为一名有二尖瓣狭窄的年轻女性实施手术,为心脏瓣膜手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二战后,心脏手术的技术已经显著进步。尤其是Thomas Sellors和Russell Brock的研究,为心脏瓣膜狭窄手术的成功开创了新的篇章,标志着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成熟。 1944年,Alfred Blalock、Helen Taussig和Vivien Thomas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成功进行了一例小儿心脏手术,这被视为现代心脏外科的诞生。
开心手术指的是外科医生在胸部开大刀口来操作心脏。此手术可暂时停止心脏的运作,使用心肺旁路技术来维持血液流通。心肺旁路的发展让复杂的心脏内部手术变得可行,这是当时医学界的一大进步。
心脏移植的历史从1945年开始,Nikolai Sinitsyn在动物之间成功进行心脏移植,但直到1967年Christiaan Barnard才在南非完成了首例人类心脏移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是为了避免心脏病引起的血管阻塞,常见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手术中,医生通常会使用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创建一条新的血流通道,这样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微创手术作为开心手术的替代方案,透过极小的切口进行,这样不仅能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也能降低随之而来的并发症风险。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心脏外科中逐渐受到重视,早期研究显示这是一种安全的传统技术替代方案。
心脏手术后的护理尤为关键,包括伤口护理和监测生命指标等。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住48小时,以监控心率和血压。
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心脏手术不仅改善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延长了生命,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风险,例如术后神经损伤或心理问题等。
心脏手术的进展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这不仅改变了心脏病患者的命运,也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面对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我们应该思考,未来的心脏手术会如何改革我们的医疗体系和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