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行是指行走时足部的特定姿势,通常是一个人以脚尖或足弓部分行走,几乎不着地于脚跟。对于幼儿来说,趾行现象并不罕见,但如果在三岁后仍然持续这一行为,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检查。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幼儿会逐渐转变为正常的脚跟-脚尖行走方式,但有些孩子却未能做到,这时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若小孩在三岁后持续趾行,医疗专家建议应接受专业的评估。
趾行可能与多种健康状况有关,或者原因不明。如果在评估后未能找到明确的医疗原因,则通常被称为「特发性趾行」。特发性趾行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诊断,仅仅是表示当前无法识别的原因。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孩子成长而自我改善,也可能伴随着更明显的其他诊断。
导致趾行的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短跟腱、肌肉痉挛(常见于脑性麻痹)、如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的遗传性肌肉疾病等。如果小朋友因为受伤或关节炎导致的骨性障碍而出现趾行,则也需及早介入以避免进一步的健康问题。持续的趾行还可能与发展性障碍如自闭症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68%的自闭症范畴障碍人群 reports 出现行走改变。
自闭症、感觉处理障碍或天赋超群的人士往往更易出现趾行行为。
据估计,约有5%的健康儿童走路时无任何原因地趾行,这通常被认为是特发性的。研究发现,特发性趾行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并且可能与家族史有关:有家人也出现趾行现象。
特发性趾行通常是双侧的,且无任何骨科或神经学病因。当它持续超过三岁时,通常被诊断为特发性趾行。这种情况的孩子可以自如地以正常的脚跟-脚尖方式行走,但他们更偏好以脚尖行走。要被视为特发性,孩子的病历应排除所有神经学、骨科或神经精神等条件以及其他行走异常的情况。
特发性趾行被认为与感觉处理挑战有关。
已有学者将特发性趾行的形式进行分类。 Alvarez的分类根据步态和踝关节的动作特征来评估趾行的严重程度,而Pomarino分类则根据个体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趾行与脑性麻痹之间的关联经过多项研究的探讨。一些研究显示,患有脑性麻痹的孩子,趾行行为表现出异常短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这些是关键的足底屈肌。也有研究发现,趾行可能是因为足底屈肌力量不足导致的补偿性行为。
趾行通常需要的足底屈肌力量相较于正常行走更大。
另外,GLUT1缺乏症也是趾行的一个症状之一,这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评估和诊断。
若孩子的趾行行为持续不退,建议寻求多位医疗专业人士的评估,包括家庭医生、神经科医生、骨科医生、儿科医生、物理治疗师等。根据趾行的原因,治疗方法可能各异。
对于特发性趾行,医疗专家可能会采取观望的方式,等待孩子自行「长大」而停止这一行为。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佩戴矫形器、进行连续石膏固定等,以拉伸相关的肌肉和肌腱。若这些保守的做法在12到24个月后仍无法改善趾行行为,则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来拉长肌腱。该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后可在当天出院。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孩子的趾行行为是否预示着更深层的健康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