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行是一种独特的行走方式,指的是一个人仅用脚尖或脚掌走路,而不将重心放在脚跟或脚的其他部位。这种行为在幼儿中相当普遍,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自然而然地采取脚跟到脚尖的行走模式。然而,当孩子到了三岁后依然持续保持踮着脚走路的习惯时,医疗界建议应该让专业健康人员进行检查。
至今,医学界尚无确切原因解释为何某些孩子持续踮着脚走路,这可能与多种健康状况相关,或是原因不明。
踮着脚走路的原因多样,可能包括先天性小腿肌腱短缩、肌肉痉挛(通常与脑性麻痹有关)或某些遗传疾病(如杜兴肌肉萎缩症)。此外,踮着脚走路也可能由于踝关节的骨骼堵塞导致无法正常移动,这通常是由于创伤或关节炎引起的。
针对发展性障碍的孩子,持续的踮脚行走也可能与自闭症等状况有关。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68%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报告了行走模式的变化。那些拥有敏感神经系统的个体,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感觉处理障碍或天才儿童,也被发现更容易出现踮脚走路的情况。
根据估计,约有5%的健康儿童的踮行并无明显的医学原因,他们的踮行被视为特发性踮行。
在一项研究中,如踮行这一现象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联,也暗示着可能存在遗传因素。许多持续的特发性踮行在童年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并且通常不会与运动或认知障碍有关。
特发性踮行的情况总是双侧发生,并且不涉及骨科或神经学的原因。此情况的诊断通常是在三岁之后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虽然可以自愿地采取正常的脚跟到脚尖走路模式,但他们却偏好以踮脚方式行走。为了被视为特发性,孩子的医疗历史必须清楚无神经学、骨科或神经精神的疾病,包括其他步态异常。
这一现象被学界认为可能与感官处理挑战相关。针对特发性踮行,研究者们已经建立了两个分类方案:阿尔瓦雷斯分类根据行走的动力学与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来识别踮行的严重程度,而波玛里诺分类则根据个体的具体特征将踮行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型。
研究表明,趾行和脑性麻痹之间的关联仍在探讨中。其中一项研究建议,将趾行视为一种异常短小的 medial 和 lateral 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表现。这两种肌肉是进行脚踝屈伸的主要肌肉,当这些肌肉无法正常工作时,孩子可能出现踮行的现象。
另一单独的研究则发现,趾行可能是由于屈伸肌肉的虚弱所造成的补偿性动作。通常发展良好的孩子在被要求进行各种踮行的时候,无法减少所需的力量,这进一步显示出与脑性麻痹相关的脚尖行走可能由于肌肉弱点所致。
针对踮行的评估和治疗,许多健康专业人员都会参与,包括家庭医生、神经科医生、骨科医生、小儿科医生、物理治疗师及足病医生。治疗的方针将视情况而定。
对于年幼孩子的特发性踮行,健康专业人员可能会选择观察与等待,因为孩子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克服」这一现象。目前,仅有有限的治疗方式能够实现长期的行走变化。许多治疗都专注于因踮行而造成的小腿肌肉紧绷。
常见的特发性踮行治疗措施包括佩戴矫形器具、定期换药的石膏包扎、甚至使用肉毒素进行治疗。然而,若保守的非手术措施在约12至24个月内未见改善,则可考虑进行手术疗法。
那么,未来的研究又会如何揭开踮行背后更深层的谜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