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1年8月7日,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丹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目的是测量参与者在面对权威人士的指导时,愿意服从的程度。这些参与者被告知自己正在协助进行一项与记忆和学习有关的实验,而实际上却是被要求逐步施加虚拟电击给一位所谓的"学习者"。随着电击强度上升,即使明知有可能造成致命后果,却仍有高达65%的参与者选择继续施加这些电击,直至达到最高的450伏特。
米尔格拉姆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普通人能够在极端的情境下接受权威的命令,并将自己的道德信仰置于一旁。"
米尔格拉姆自1963年以来陆续发表实验结果,最初是在《不正常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随后在1974年出版的专著《服从权威: 实验观察》中,深入探讨了其发现。实验的启发据说来自于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米尔格拉姆希望理解在大屠杀中,是否可能只是因为很多人遵循命令,而成为了这种可怕行为的同犯。
每次实验的策划都涉及三名参与者:一位“实验者”,负责整个会议,一位“教师”,实际上是参与者,还有一位“学习者”,则是演员。真实情况中,“教师”从一开始就被安排便利地扮演此角色,而“学习者”则被绑在看似电椅上的位置。实验者以穿着白色实验袍来提升自己的权威性,并告知参与者这一切都是为了研究学习与惩罚之间的影响。
参与者绝大多数被给予可能的电击范围从15伏到450伏,且他们在每次学习者回答错误后,都需要逐步加大电压,这使得许多人在情绪上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实验的惊人之处在于,参与者虽然表现出紧张甚至痛苦的迹象,但在实验者的持续鼓励下,超过两乎三分之二的参与者仍然选择继续进行实验,直至最后的450伏特电压。
随着电压逐渐升高,“学习者”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痛苦反应,甚至在最高电压下沉默不语。但高达65%的“教师”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施加电击。米尔格拉姆的这项研究成为心理学史上的标志性实验,揭示了人在权威威胁下的反应,以及自我心灵的脆弱性。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普通人在面对权威时,可能会无意识地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
在这项实验之后的多次重复和变种实验中,结果显示出相似的模式,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或是以何种情境进行,参与者的服从率都相对稳定,这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和道德辩论。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关于实验伦理的激烈讨论,许多人批评其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漠视。心理学界的声音强调即便是获得知情同意,研究人员仍有责任确保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与性质不受到损害。
一些参与者事后表示,尽管体验中感到恐惧,依然认为自己从中学到了重要的生命教训。
尽管经过激烈的批评,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仍然在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讨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挑战了人们对于自我意识、道德责任以及对权威的服从的理解,并最终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在道德实践中的自由意志与服从之间的微妙平衡。
如今,面对权威时的服从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而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让我们思考,多少人还会在面对不道德的指令时选择沉默或盲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