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传染性:为什么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最强者最易感染?

塔斯马尼亚恶魔,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有袋动物,正在面临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恶魔面部肿瘤病(DFTD)。这种具有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已经导致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数量急剧下降,据估算,自该病出现以来,这一物种的数量减少了80%以上,某些地区甚至达到90 %。此病主要通过咬伤传播,其病变特征为口周围出现软块及溃疡,并可侵袭周边器官。

DFTD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透过咬伤,当犬齿直接接触到癌细胞时,最可能传播给其他个体。

研究表明,最强健的成年塔斯马尼亚恶魔似乎反而是感染此病的高危人群。究其原因,可能与个体间强烈的社交互动有关,这使得癌细胞的传播更为容易。除此之外,进食受感染的尸体或分享食物也可能导致病菌传播,这无疑对塔斯马尼亚恶魔族群的存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DFTD自1986年首次出现以来,经历了快速的扩散,目前已知有两种主要的病株:DFT1和DFT2。 DFT1为主要和最古老的株系,自1996年首次描述以来,它感染了塔斯马尼亚大部分的恶魔族群。而DFT2则在2011年出现,至今主要在塔斯马尼亚南部的狭窄范围内流行。这一情况让科学家们倍感忧虑,因为该病几乎完全致命,对于恶魔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

在DFTD首次被发现的20年里,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数量下降了80%,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90%。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挑战,塔斯马尼亚政府及多所澳大利亚大学、动物园等机构积极展开应对工作。断然的杀伤政策曾被应用,但收效甚微,随之而来的主要防范措施是将数百只恶魔转移至兽医保护中心进行圈养,以期在未来能够重新放回野外。迄今为止,尚未研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虽然疫苗的研究显示出一些希望,但至今仍未找到合格的候选者。一项2017年的疫苗试验显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恶魔能抵御DFTD。

从临床上看,DFTD通常伴随着多个原发肿瘤,其明显的特征是嘴部周围软组织肿块的增生,并导致溃疡。肿瘤的局部侵袭性使得下颚骨受到破坏,进而干扰进食。恶魔通常在发病后六个月内死去,主要死因为器官衰竭、继发感染或代谢性营养不良。

截至目前,DFTD几乎是百分之百致命的,这一现象促使科学家对该病的监测与研究进行不懈努力。

除了对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外,研究者们也注重长期的监控和回归性调查,以评估该病对塔斯马尼亚恶魔族群的长期影响。过去的研究数据已显示出该病的短期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并导致了当地恶魔族群的急剧减少。此外,由于DFTD的存在,恶魔的繁殖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母恶魔们开始比以往更早地繁殖,但寿命却减短了,大多只能活到参与一个繁殖周期。

在生态环境中,塔斯马尼亚恶魔作为重要的捕食者,其减少的同时,也为其他掠食者如红狐狸的繁衍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无疑对当地生态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保护和恢复塔斯马尼亚恶魔的工作不再只是关于这一物种的生存问题,更是关乎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挑战。随着新研究和保护措施的推进,塔斯马尼亚恶魔是否能够迎来希望的曙光,并在未来走出这场癌症的阴影呢?

Trending Knowledge

活在死亡阴影下:塔斯马尼亚恶魔的寿命与DFTD的关系是什么?
在塔斯马尼亚岛上,塔斯马尼亚恶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在面对一种致命的威胁——恶魔面部肿瘤病(DFTD)。这种非病毒性传播癌症自1986年首次出现以来,已经造成了80%以上的恶魔种群减少。这种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透过被感染的个体间咬合,伴随着夸张的肿瘤征兆,对这种有趣且独特的动物来说,生存压力愈加严峻。 <blockquote>
神秘的面部肿瘤:塔斯马尼亚恶魔如何成为不治之症的牺牲品?
塔斯马尼亚岛的恶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面临一种名为恶魔面部肿瘤疾病(DFTD)的绝症挑战。这种非病毒性、具侵袭性的癌症,会在这种独特的有袋动物的面部和口部出现柔软、溃疡的肿块,并导致长期的痛苦和死亡。这种疾病自198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超过80%的种群减少,并引发了科学社群的广泛关注。 <blockquote>
塔斯马尼亚恶魔的面临危机:这种神秘的癌症是如何传播的?
塔斯马尼亚恶魔,这种源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有袋动物,正面临一种名为「恶魔面部肿瘤病」(DFTD)的致命威胁。这种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并为这个物种的存亡敲响了警钟。自1986年首次出现以来,DFTD的扩散情况引发了科学家和保护组织的广泛关注。 <blockquote> 「这种疾病几乎是致命的,对塔斯马尼亚恶魔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