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马尼亚恶魔的面临危机:这种神秘的癌症是如何传播的?

塔斯马尼亚恶魔,这种源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有袋动物,正面临一种名为「恶魔面部肿瘤病」(DFTD)的致命威胁。这种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并为这个物种的存亡敲响了警钟。自1986年首次出现以来,DFTD的扩散情况引发了科学家和保护组织的广泛关注。

「这种疾病几乎是致命的,对塔斯马尼亚恶魔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

DFTD以软组织肿块的形式显现,主要出现在嘴巴周围,伴随溃烂的情况,这会侵入周围器官,甚至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受病变影响的野生恶魔,通常在六个月内因为器官衰竭、次生感染或新陈代谢饥饿而死亡。特别是,成年人恶魔中最健壮的个体却最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

据估计,DFTD最早是在1986年发展的,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毒株。 DFT1是主要和最早的毒株,首次于1996年在东北塔斯马尼亚的威廉山国家公园被确认。 DFT2的出现则是在2011年,最早于2014年被发现,并主要限于塔斯马尼亚南部的D'Entrecasteaux海峡附近地区。

疾病传播途径

DFTD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透过撕咬,当健康恶魔的牙齿接触到癌细胞时,便会感染。此外,通过吃下感染的尸体及共享食物等行为也可能导致传播。尽管恶魔的基因多样性使其应对外来细胞的抵抗能力较弱,但仍有证据表明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对抗癌细胞。

「最可能感染的动物通常是最健壮的恶魔个体。」

克服危机的努力

面对DFTD的攻击,塔斯马尼亚政府和科学界联手展开了多方面的保护行动。首先是在战略上禁止捕获与捕杀受感染的个体,以避免疾病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的成效未如预期,于是开始将健康的恶魔带入圈养环境,并再将部分恶魔释放回野外。

目前,捕获和研究这些受影响的恶魔是持续的工作,研究人员也不断寻求开发疫苗的可能性。虽然2017年的一次疫苗试验显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恶魔能够抵御DFTD,但这一努力的持续进行仍然传达了希望的信息。

保护与未来展望

目前,塔斯马尼亚繁殖计划持续进行,并且致力于建立「保险」群体,作为对抗DFTD的后盾。这些保护项目现在已经涵盖了超过98%的基因多样性。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在Maria Island建立健康的恶魔社群,也促进了野外繁殖的希望。

然而,对于未来的保护策略,学界仍有诸多未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DFTD的进化过程及其对塔斯马尼亚恶魔免疫系统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这一类型的癌症是否会在其他相关物种中蔓延,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这项疾病是否会改变生命周期和生育行为是未来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Trending Knowledge

活在死亡阴影下:塔斯马尼亚恶魔的寿命与DFTD的关系是什么?
在塔斯马尼亚岛上,塔斯马尼亚恶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在面对一种致命的威胁——恶魔面部肿瘤病(DFTD)。这种非病毒性传播癌症自1986年首次出现以来,已经造成了80%以上的恶魔种群减少。这种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透过被感染的个体间咬合,伴随着夸张的肿瘤征兆,对这种有趣且独特的动物来说,生存压力愈加严峻。 <blockquote>
神秘的面部肿瘤:塔斯马尼亚恶魔如何成为不治之症的牺牲品?
塔斯马尼亚岛的恶魔(Sarcophilus harrisii)正面临一种名为恶魔面部肿瘤疾病(DFTD)的绝症挑战。这种非病毒性、具侵袭性的癌症,会在这种独特的有袋动物的面部和口部出现柔软、溃疡的肿块,并导致长期的痛苦和死亡。这种疾病自198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超过80%的种群减少,并引发了科学社群的广泛关注。 <blockquote>
癌症的传染性:为什么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最强者最易感染?
塔斯马尼亚恶魔,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有袋动物,正在面临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恶魔面部肿瘤病(DFTD)。这种具有侵略性的非病毒性癌症,已经导致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数量急剧下降,据估算,自该病出现以来,这一物种的数量减少了80%以上,某些地区甚至达到90 %。此病主要通过咬伤传播,其病变特征为口周围出现软块及溃疡,并可侵袭周边器官。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