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的神学讨论中,灵恩(Continuationism)和 cessationism(止息论)一直是个掀起激烈辩论的议题。二者的主要争论点在于:灵恩的恩赐是否会在教会中持续存在,还是其运作在使徒时代之后已经消失。这种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时期,当时改革宗神学对于罗马天主教的神迹宣称持怀疑态度,逐步引发了 cessationism 的形成。
许多人认为,灵恩的经验是上帝在现代教会中的运行方式,而 cessationism 则强调灵恩的恩赐随着使徒的死而结束。
这一教义主要根植于改革宗传统,尤其是在加尔文主义中。最初,止息论并未被明言,但也没有预期灵恩的大多数恩赐会持续存在于日常信徒的生活中。随着宗教改革的展开,普通信徒对于神迹的观感开始产生分化。该观点认为,灵恩的最终目的在于确证神的启示,而随着启示的闭合,这些神迹不再必要。
正如某一位改革宗神学家所说,“若神迹与上帝的话语分开,则神迹只会为受造之物带来荣耀,而非上帝。”
止息论经过时间演变出多种形式,主要可分为几个类别。首先是完全止息论者,他们认为所有的神迹都已经停止;其次是古典止息论者,他们认为即使奇迹性恩赐在使徒时代结束后不再被赋予,神仍可能以超自然方式运作。综合止息论者认为,奇迹的表现并非完全消失,可能只在某些未被传教的地区出现。
与止息论相对,即是灵恩主义,这一信仰主张圣灵的恩赐并未随着使徒的死而结束。尤其随着五旬节运动与后来的卡马式运动的兴起,愈来愈多的基督徒开始相信灵恩的经验应该是每个时代的基督徒都能获得的。
灵恩的观念根植于一个信念:神的直接介入与显现不仅限于早期教会的纪录,而是持续存在于信徒的实践之中。
有关灵恩与神迹的议题在整个基督教历史中都有讨论。早期教父的著作中,经常提及关于神迹和灵恩的存在。例如,伊雷内斯(Irenaeus)在其《反异端》一书中提及许多信徒仍然拥有预言的恩赐,并且通过圣灵说出各种语言。
此时,众多早期基督徒的见证与经验为后来的灵恩主义奠定了神学基础,他们强调即便在使徒时代结束后,神的作为并未因此停止。
在面对持续的神学争议中,灵恩与止息论者之间的对话仍在进行中。许多现代教会面临思考与辨别的挑战:神迹是否真能活跃于当代?那些宣称拥有灵恩的基督徒,是否可靠?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教会内部的意见分歧,也影响基督徒对于信仰的实践及其社会见证。
无论是灵恩主义还是止息论,各自的立场在信仰与实践中都会有所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变迁,基督徒对于灵恩的解读可能也在随之演进,这都促使我们思考:究竟,在今天的教会中,神的灵恩与神迹还能否继续流动并改变信徒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