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家对潜在危险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s,PHOs)的研究也相对逐渐深入。这些近地天体,无论是小行星还是彗星,都可能在与地球接近时释放出难以想像的毁灭性力量。根据定义,PHO的最低轨道交会距离(Minimum Orbit Intersection Distance,MOID)需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0,000公里或4,600,000英里),并且其绝对星等应该为22或更亮,估计直径约在140米以上。
虽然目前已知的潜在危险物体中,99%以上的物体在未来100年内并不会威胁到地球,但仍有部分物体不可小觑。
截至2022年9月,根据Sentry风险表,只有17颗潜在危险小行星可以被排除在外,未来100年内并无重大威胁。这些物体的轨道在数百乃至几千年中的变化,可能使得某些原本不具威胁的小行星成为潜在的风险。
目前已知的潜在危险小行星总数为2,304颗,约占所有近地物体的8%。其中,153颗的直径估计大于一公里。据统计,大部分的潜在危险小行星属于阿波罗小行星群(1,965颗),而阿特恩小行星群则相对较少(185颗)。
这些小行星在它们的最佳竞争轨道模型受到充分约束的情况下,通常被判定在未来几百年内不具危险性。但由于近期的发现,某些小行星的轨道约束仍不明确,因此仍需持续观测。
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已知的潜在危险小行星数量在1990年代末以来增长了十倍。天文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光学、雷达和红外线的研究,力求更准确地了解这些小行星的特征、尺寸和轨道。因此,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天文爱好者,都在这个「太空监控」的行列中奋斗。
用于评估小行星可能造成的影响风险的主要标准分为两个:巴勒莫技术影响危险尺度和托里诺尺度。在这些尺度下,天文学家能更科学地判断某颗小行星的威胁程度。
除了小行星外,潜在危险彗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Comets)也是研究的重点。这些短周期彗星的地球MOID也小于0.05 AU,其中包括109P/Swift-Tuttle和55P/Tempel–Tuttle等知名彗星。早在公元837年,哈雷彗星也符合这一标准,当时距离地球仅0.033 AU。
根据NASA的估计,现今约有20%至30%的近地天体已被发现。然而,随着天体在靠近其他行星时,因重力作用可能改变其轨道,导致一些之前不具威胁的小行星转变为潜在的威胁。这反映出太阳系的动态特性。许多天文学调查项目,如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卡塔利那天文台调查和Pan-STARRS,持续在寻找更多的PHOs。
根据研究,大约35米以上的小行星可能会威胁到城镇或城市。可是,大部分小行星的直径仍然无法精确测量,通常是根据它们的亮度和距离进行估算,而非直接测量。因此,NASA及喷气推进实验室通常采用绝对星等H作为更实际的尺寸度量。所有绝对星等高于22.0的小行星假定具有足够的尺寸来造成可能的区域性灾害。
2016年5月,关于小行星尺寸估算的结果也遭到了质疑。虽然早期的批评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随后的研究已进行了深入的同行评审。
面对这些潜在危险的小行星,NASA天文学家指出,避免潜在影响物体通常需要5至10年的准备时间。这一推测源于他们于2021年行星防卫会议中进行的模拟演习。随着未来的研究进步,我们有必要继续密切关注这些可能危及地球的天体,并不断提升我们的预警能力。
然而,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找出更多潜在的威胁,并确保未来几代人能够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太空中安全生存。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充分准备好应对这些从太空中而来的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