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天体的威胁是目前许多科学家在积极追踪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若进入地球的轨道,将可能成为造成全球灾难的潜在危险物体(PHO)。根据定义,这些物体的最小轨道交点距离(MOID)须小于0.05天文单位(AU),这相当于197万公里,并且其绝对星等需大于22,约相当于直径超过140公尺的巨型小行星。
目前已知的超过99%的潜在危险物体在未来100年间不构成撞击威胁。
根据2022年最新数据,已知的潜在危险物体总数达到2304个,仍只是近地小行星总数的约8%。这些小行星中,最具威胁性的为阿波罗小行星群,共有1965个。而据悉,仅有17个被列入Sentry风险表,这表明它们在未来百年内不容小觑。即便如此,大多数潜在危险小行星在经过详细观测后,是可以被排除为未来几百年内的威胁。
“对于即将到来的小行星,我们需要5到10年的准备时间来避免潜在的撞击。”
这些统计数据引发了许多关于小行星撞击的公共讨论,特别是它们的撞击概率和对地球的重要影响。目前,科学家们也在使用两种主要的轰炸危险评估尺度—巴勒摩技术轰炸危险尺度以及托里诺尺度,来进一步评估这类事件的危害程度。根据观测,可能的撞击事件平均每发生一次的机率约是每一万年一次,这样的频率是否预示着我们在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呢?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进步,对潜在危险小行星的侦测和预测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数个天文调查计画,如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计画、卡塔利纳天空调查以及泛星计画,正持续追踪和研究这些近地小行星的特质和动态。每当发现新物体,科学家们会使用光学、雷达及红外线等手段来探测,并准确计算其轨道和大小等资料。
“在太阳系的动态环境下,小行星的轨道可能随着时间而演变。”
有趣的是,直径约35公尺的小行星就能对城镇造成威胁。但实际测量这些小行星的直径还是相当困难,因为我们多数只透过它们的亮度和距离来推测,而不是直接测量。例如,NASA和喷气推进实验室使用的绝对星等(H)来作为某种程度的大小参考,来假设其反照率。大多数的估算仍然是基于粗略的假设,这也成为研究者面对的挑战之一。
在2021年,NASA天文学家报告,现今对于小行星的警报系统与评估机制越来越健全,但如果未来出现更大的威胁,我们又该如何从容应对?在当前的科技环境下,最值得关注的还是这些物体的组成、运行轨道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可能发生的危机。
这项不断变化的研究也让我们期待未来小行星的探索会有更多突破。如果假设我们能够成功预测或拦截即将来临的威胁,那么我们该如何准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