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每十年会发生一次吗?

近地天体的威胁是目前许多科学家在积极追踪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若进入地球的轨道,将可能成为造成全球灾难的潜在危险物体(PHO)。根据定义,这些物体的最小轨道交点距离(MOID)须小于0.05天文单位(AU),这相当于197万公里,并且其绝对星等需大于22,约相当于直径超过140公尺的巨型小行星。

目前已知的超过99%的潜在危险物体在未来100年间不构成撞击威胁。

根据2022年最新数据,已知的潜在危险物体总数达到2304个,仍只是近地小行星总数的约8%。这些小行星中,最具威胁性的为阿波罗小行星群,共有1965个。而据悉,仅有17个被列入Sentry风险表,这表明它们在未来百年内不容小觑。即便如此,大多数潜在危险小行星在经过详细观测后,是可以被排除为未来几百年内的威胁。

“对于即将到来的小行星,我们需要5到10年的准备时间来避免潜在的撞击。”

这些统计数据引发了许多关于小行星撞击的公共讨论,特别是它们的撞击概率和对地球的重要影响。目前,科学家们也在使用两种主要的轰炸危险评估尺度—巴勒摩技术轰炸危险尺度以及托里诺尺度,来进一步评估这类事件的危害程度。根据观测,可能的撞击事件平均每发生一次的机率约是每一万年一次,这样的频率是否预示着我们在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呢?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进步,对潜在危险小行星的侦测和预测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数个天文调查计画,如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计画、卡塔利纳天空调查以及泛星计画,正持续追踪和研究这些近地小行星的特质和动态。每当发现新物体,科学家们会使用光学、雷达及红外线等手段来探测,并准确计算其轨道和大小等资料。

“在太阳系的动态环境下,小行星的轨道可能随着时间而演变。”

有趣的是,直径约35公尺的小行星就能对城镇造成威胁。但实际测量这些小行星的直径还是相当困难,因为我们多数只透过它们的亮度和距离来推测,而不是直接测量。例如,NASA和喷气推进实验室使用的绝对星等(H)来作为某种程度的大小参考,来假设其反照率。大多数的估算仍然是基于粗略的假设,这也成为研究者面对的挑战之一。

在2021年,NASA天文学家报告,现今对于小行星的警报系统与评估机制越来越健全,但如果未来出现更大的威胁,我们又该如何从容应对?在当前的科技环境下,最值得关注的还是这些物体的组成、运行轨道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可能发生的危机。

这项不断变化的研究也让我们期待未来小行星的探索会有更多突破。如果假设我们能够成功预测或拦截即将来临的威胁,那么我们该如何准备呢?

Trending Knowledge

潜藏于太空的危险:有多少颗小行星正威胁着地球?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家对潜在危险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s,PHOs)的研究也相对逐渐深入。这些近地天体,无论是小行星还是彗星,都可能在与地球接近时释放出难以想像的毁灭性力量。根据定义,PHO的最低轨道交会距离(Minimum Orbit Intersection Distance,MOID)需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0,000公里或4,600,0
隐秘的星际监视者:NASA如何追踪潜在的危险小行星?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潜在危险小行星的监控已成为全球天文学界的重要课题。这些小行星和彗星被称为潜在危险物体(PHO),它们的轨道有可能与地球接触,并可能造成重大的区域性破坏。 NASA及其他机构目前正积极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追踪这些隐秘的星际监视者,以确保我们地球的安全。 <blockquote> 潜在危险物体被定义为其最小轨道交叉距离(MOID)小于0.05天文
nan
中风后忧郁症(PSD)是一种可能在中风后出现的忧郁症,对于受影响者的康复过程及整体生活品质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显示,中风后忧郁症特别与对基底神经节或大脑前部区域的损伤有关,包括海马回和前额叶皮质。这种病状的治疗一般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三环类抗忧郁剂及认知行为治疗。 症状和征兆 <blockquote> 中风后忧郁症的症状与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