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变迁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发明显,学者和社会运动者开始用“慢性暴力”来描述这种潜移默化的暴力形式。慢性暴力,这一概念最早由作家罗伯特·尼克森于他的著作《慢性暴力与穷人的环保运动》中提出,指的是逐渐发生且难以察觉的暴力,这种暴力隐藏在时间和空间的角落,影响深远却常常不被看作是暴力。这种定义使得气候变迁的影响不仅限于直接的自然灾害,而是开始进入到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讨论之中。
慢性暴力是一种延迟性毁灭,无法用传统的暴力观来加以评估,因为它在时间上被断裂。
气候变迁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例如居住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稀缺及生活成本的提高,常常是暴力的具体表现,但却不易为大众所察觉。这样的情况使得受到影响最大的社区,尤其是贫穷和边缘化的群体,常常无法有效地表达他们的遭遇,或获得相应的法律及社会支援。
根据美国环保署的定义,环境正义是“所有人之间的公平对待和有意义的参与,无论种族、颜色、国籍或收入如何,都应该在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发展、实施和执行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强调了在环境负担分配不均的情况下,特定群体所承受的压迫感。
许多社区面临的环境恶化与资源掠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而愈发严重,这使得环境正义的运动不再仅限于本国的讨论,而是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运动最早起源于1980年代的美国,受到民权运动的深刻影响,并逐渐抵制环境种族歧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它也逐渐融入了有关性别、国际环境不平等以及边缘群体内部的各种不平等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环境负担的逐渐转移,富国的环境公正问题开始向全球南方转移,特别是通过资源开采或全球废物贸易。
这样的变化让环境正义的运动有了新的全球视野。在这一平台上,许多地方运动与全球网络的交汇,使得人们有了更广泛的机会去表达他们的困境并推动社会变革。
环境正义的最终目标是让边缘化社区拥有做出影响其生命环境的环境决策的能力。
气候变迁的影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密切相连。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种族或社会边缘的社区来说,气候变迁的影响如同加剧了他们的脆弱性,并进一步将这些社区推向社会冲突的边缘。例如,在全球南方,许多社区因为生态分配冲突而遭受频繁的环境劫掠,这些社区的声音往往在政策制订和环境保护的讨论中被忽略,这是否代表着一种新的环境暴力?
针对这种“慢性暴力”,环境正义的运动不断呼吁社会去关注这种隐形的威胁,并要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相关决策。在环境问题上,现在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保护,还有那些经常被忽略的社会公正与人权问题。
环境正义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面对气候变迁的挑战,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系统性的不平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导致特定群体在面对环境危机时的脆弱性。能否在政策和社会讨论中合理纳入这些群体的声音,或许将是未来环境正义运动能否实现真正变革的关键。
就此,气候变迁的隐形暴力何以能成为社会运动的重要议题?它是否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