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交易是一种在股票市场上发生的证券诈骗行为,其作用在于操纵价格,往往与「抽水」计划有关。循环交易发生时,相同的买卖订单会在同一时间以相同的数量和价格被输入。结果是,股权的实际所有权没有变动,但却有了增加的交易量表现。
循环交易的基础在于交易量与股价之间有直接的影响关系。
该行为通常涉及数个合谋的参与者,目的是达到诈骗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循环交易不应与「洗售交易」混淆,后者是由单一投资者的行为造成类似结果。循环交易的本质在于假信号的产生,诱使投资者在没有实质讯息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循环交易造成的假交易量可促使投资者购买股票,甚至加剧股价的上涨,最终形成供需失衡。这样的操作在印度等国家最为普遍,影响甚至导致公司股价的虚高。
在循环交易最常见的形式中,一群投资者不合法地抬高某公司股价,随即将其出售以谋求利益。尽管这种行为非法,但市场的后果往往微不足道。在某些情况下,循环交易则可能直接影响公司的成功或失败。
当这些价格门槛明确后,循环交易者可能操控股价,使其始终在最有利的价格门槛之上。
此外,循环交易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中也带来了严重影响。 IPO的成功与外界的热议和炒作密切相关。若市场上出现了操控热度的行为,则可能导致公司过度膨胀,最终投资者会面临潜在的亏损。
围绕循环交易的知名案例大多出现在印度。 1999年,尝试进行循环交易的股票经纪人Ketan Parekh因重大市场诈骗行为而获罪。多达七家公司联手非法操控市场影响,导致在IPO前,投资者受到了错误的市场信号。
另一知名案例发生在2001年,当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发现Angel Broking在短期内为Sun Infoways Ltd创造了虚假交易量。持续的操控使得股票的价格在暂时的高点后急剧下降,损害了真投资者的信心。
当循环交易被发现时,对于整个股市的消费者信心会产生负面影响。
自2010年以来,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采取多项方法以预防循环交易,并强化市场的监管机制,从而限制短时间内的股票高交易量。包括设定价格限制来防止虚假交易量的增长。
这样的措施面对的是如何有效平衡真实市场需求和防止诈骗行为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某些高波动性产品中,适当的价格限制可能会妨碍正常的市场发展。
随着科技与数据分析的进步,持续的研究正在探索更有效的循环交易检测方法,学者们希望能透过分析交易网络来辨识可疑交易行为。这项研究的成果或将有助于未来更快速、准确地辨别市场中的循环交易者。
随着市场的发展,循环交易的风险始终存在。投资者是否真正能够辨别市场上的真相,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明智的决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