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交易是一种在股票市场中可能发生的证券诈骗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导致价格操控,且通常与「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计划有关。循环交易发生时,几个交易者以相同的数量和价格同时发出相同的买卖指令。这样的交易不会实际改变股票的所有权,但却会造成交易量增加的假象。
循环交易的基本概念是:交易量的增加被广泛认为是某个公司即将发生重要事件的信号,例如新产品发布或管理层变动。因此,投资者会因此而买入该股票,期望随之而来的股价上涨。然而,这样的信号并没有任何实质基础,投资者的买入行为也纯粹是基于虚假的市场热度。
这些行为不仅是违法的,还被广泛认为是不道德的,因而在许多国家被禁止。
循环交易的常见形式中,投资者团体会虚假地提高公司的股价,然后再将手中的股票抛售以获利。尽管这是非法的,但市场的后果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在某些情况下,循环交易甚至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成败。
当股东设定了特定的股价阈值以决定是否继续投资或增持时,循环交易者可能会操控股价,以保持在对他们最有利的价格范围内。这样的操控可能会对整体市场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在首次公开募股(IPO)的阶段。
欺诈性操控的兴奋程度可能使公司大幅高估,最终令投资者损失惨重,市场信心亦随之削弱。
循环交易在印度最为盛行,许多高调的案例都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的凯坦·帕雷克(Ketan Parekh)案件。他因循环交易和内幕交易被判有罪,涉及的七家公司共同操控市场,非法提高了股价,并在IPO后不久卸货。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2001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发现安杰尔经纪公司在约一个月内,希望通过创造虚假交易量来操控萨恩资讯有限公司的股价。此等循环交易行为使该公司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又迅速下跌。
循环交易的涉及者往往在发现市场异常后视而不见,导致整个市场对股价的信心大打折扣。
自从2010年以来,SEBI就开始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循环交易。包括设立价格带,即在某一天内,特定股票只能在一定价格范围内进行交易。 SEBI自2018年起便为市场上的所有股票设置了10%的价格带。
此外,还引入了交易保证金,要求经纪商在每笔交易下单时存入少量资金,以此作为交易费用,从根本上减少了经纪商不必要的订单下达次数。
尽管循环交易仍有可能发生,但相关费用已使其变得不再那么容易。
现有的市场监管机制虽然正在持续改进,但及时识别循环交易者仍然是一项挑战。学术界进行的一些研究如Palshikar等人的分析,已着手探讨识别交易者合谋的方法。用基于网络的方式进行交易者的关联性分析,将有助于未来更加准确的监测和打击循环交易行为。
随着市场的发展,我们离识别这些不法行为的那一天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