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情感及同理心的测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当中,「同理心商数」(EQ)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点,挑战传统情感测量方式。由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Simon Baron-Cohen和Sally Wheelwright所发展的EQ,专注于独特的情感理解,这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评量工具。
EQ不仅评量情感的反应,还包括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是一个创新的视角。
EQ的设计旨在填补在情感测量中存在的空白,专门测量同理心,而不是其他社交技能或一般的情感反应。这种测量方法的背景是基于一种包含认知和情感的同理心定义。在EQ中,受测者将回答60道问题,其中40道涉及同理心,20道为控制项目。每道同理心问题允许的得分为2、1或0分。该测试的最终得分范围从0到80,分数越高表示同理心程度越高。
许多结果的有效性来自于EQ的测试方法,所有问题必须回答才能确保结果的有效性。
EQ的发展与系统化商数(systematizing quotient, SQ)密切相关,这些测量工具旨在验证Simon Baron-Cohen的同理心-系统化(E-S)理论。该理论解释了自闭症患者的社交障碍与对细节的过度关注之间的关系,与一般人口相比,自闭症患者通常在系统化商数上得分较高,而在同理心商数上得分较低。这种情况引起了人们对自闭症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除了社会行为的差异外,E-S理论与「极端男性大脑理论」也有关联,这一理论提出,自闭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在某些方面与男性更为相似。这引发了有关自闭症性别差异的深入讨论,尤其是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比例差异,我们必须思考:这种性别差异又反映了哪些心理因素呢?
EQ的信效度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证据。研究显示,EQ与其他同理心水准的测量工具,如「情感反应性」和「视角采取」的子量表之间有着适度的相关性,这表明EQ在当前的情感测评中具有重要的有效性。然而,部分研究指出,社会期望可能会影响EQ的得分,这导致了不同的测试结果和解释。
EQ的研究还提出了将其分为三个子类别的建议,这一点让研究人员开始重新思考同理心的内涵。
根据EQ的心理测量特性,研究者明白该测量工具可能需要修订以提高其可靠性。新的修订版本已经提出,将原有的40道问题精简至28道,这被认为更有助于测量同理心的多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包括塞尔维亚语、俄语和荷兰语,表明EQ在不同文化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尽管EQ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仍存在对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怀疑。一些研究指出,EQ与其他生物指标之间并无显著关联,这意味着对其测量结果的可接受性仍需进一步检验。
最终,EQ的发展引发了我们对情感测量的重新思考。这种工具以其独特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情感测量标准,并开启了关于同理心内涵的新对话。那么,这一挑战是否能为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