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心理学研究中,情感商数(EQ)被视为衡量个体同理心的一个关键工具。这一测量于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由西蒙·巴伦-科恩与莎莉·惠尔莱特开发,旨在专门评估同理心的指标备受瞩目。然而,这项研究引发了对性别如何影响同理心测试结果的广泛讨论。
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情感和反应的能力,这不仅涉及到情感的共鸣,还包括认知的理解。
EQ的定义包含认知与情感的成分,这意味着个体既要能够感受到他人情感,也要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这一测量工具由60项问题组成,其中40项涉及同理心,20项作为控制问题。参加者须对每项问题评分,结果可以从0分(最少同理心)到80分(最多同理心)不等。
根据极端男性大脑理论,男性在系统化指数(systemizing quotient)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在同理心指数上的得分则明显较低。这一理论基于巴伦-科恩的研究,他指出自闭症患者往往在系统化的能力上得分较高,而在同理心能力上得分较低,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研究显示,自闭症群体在系统化和同理心这两方面的得分差异,与生理性别有着密切关联。
巴伦-科恩假设,这种现象可能与胎儿期的睾酮水平有关,这或许能解释男性自闭症患者比女性自闭症患者数量上更为占优的原因,通常男女性别比例为4:1,而阿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更达到10.8:1。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针对EQ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对测量工具信度的质疑。一些研究表明,EQ并未与某些生理性指标例如2D:4D比率(第二和第四指的比例)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让人怀疑EQ的测量是否准确或反映了真实情况。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即自闭症的大脑结构与正常情况下的功能并不简单地是极端的差异,可能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结构。
另一项研究则确认了EQ和社交期望之间的潜在关联性,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期望可能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学者们提出应考虑社交期望因素,并对EQ进行可能的修订。
EQ量表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包括塞尔维亚语、俄语和荷兰语。研究发现,不同语言版本的EQ在信度上有所不同,如塞尔维亚的40个问题版信度不足,但28个问题的短版版型具有较高的信度,这反映了三个方面的同理心捕捉。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同理心的测量结果有所差异,这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对于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衡量情感智力。
用不同的版本进行的文化适应性测试显示,在欧洲和美国的跨文化有效性较高,但在亚洲的有效性则有所下降,这衡量了文化背景在情感智力评估中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的研究挑战,对EQ的后续研究将需要在信度和效度上针对性别差异进行更深入的实证检测。除了理解情感商数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更需探讨其对个人心理健康及社会互动的潜在影响。
最终,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同理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为我们在不同文化和性别背景中的同理心提升提供支持。或许这些研究能帮助我们解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男性与女性对同理心的回应会如此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