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设计正成为重新思考设计过程的关键。它不仅专注在提供给残疾人士可用的产品或服务,更是在考虑人类多样性的需求下,为尽可能多的人创造使用体验。从语言、文化、性别到年龄,包容性设计旨在消除使用上的障碍,为所有人创造无缝的互动环境。
包容性设计并不仅限于技术界面,而是对政策和基础设施的设计也同样适用,这是一个更全面的概念。
在历史上,无障碍设计起源于对残疾人士需求的回应,但包容性设计则进一步拓宽了这一视野。它关注的是更广泛的用户需求,而非仅仅关注特定残疾或能力的个体。这种方法强调设计与多样性之间的连结,尤其强调这种多样性对设计成果的影响。
回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日本和美国逐渐推动“无障碍设计”的理念,旨在消除物理环境中的障碍。随着时间推移,无障碍设计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可接取设计,这不仅仅是对残疾的应对,而是将其视为一项公民权利的实践。
1973年美国正式通过《康复法》,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可接取设计作为支持人权的重要手段。
进入90年代,公共关注的焦点进一步转向可接取设计,美国的《残疾人法》将可接取设计的责任扩展至公共与私人机构。这一系列变革促进了设计理念上的进步,促使人们关注如何为各类用户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
包容性设计强调理解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这一设计过程往往包括多样化团队的组建、解决多元解决方案的形成及测试,并鼓励进行设计上的对话以寻求有效的结果。
包容性设计的三个维度是:认识和尊重人类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使用开放透明的过程共同设计、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中设计。
例如,微软提倡的包容性设计途径会强调读取用户的多样性需要,认识到排斥现象,并通过解决特定的需求来延伸至广泛的用户团体。包容性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合规的举措,还是创新的一部分。
包容性设计在各行各业中有着许多成功实践。例如,在界面和技术方面,为了确保所有年龄段的用户都能读懂文字,设计师需使用大型字体、强烈的对比,以及简洁的字型等元素。这些设计不仅为老年用户所需,同样也对所有用户受益。
助听器的衣物设计和客制化的厨具工具是包容性设计的绝佳例证。
在消费产品方面,品牌如耐克和塔吉特已经推出了为残疾人士设计的健身服装,这些产品使用了可拆卸拉链、魔鬼毡等创新元素,提升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企业和设计师正寻求更具包容性的设计方法,以适应各种不同用户的需求。这是确保所有人无障碍使用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未来的设计将不再是对“特殊群体”的应对,而是要重构我们理解设计的全貌,理解每一位用户的独特需求。
随着社会的深入变化,我们是否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样的设计理念,并进而影响我们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