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是一种因X染色体遗传的神经疾病,它影响中央神经系统中的寡突胶质细胞,导致神经纤维周围的髓鞘损伤。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proteolipid protein 1 (PLP1)基因中的突变,这是一种主要的髓鞘蛋白。在这些突变的影响下,神经的绝缘髓鞘会减少,形成所谓的低髓鞘化,而这种疾病被归类于白质萎缩症当中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主要征兆及症状包括四肢运动微弱或无法运动、呼吸困难,还有一种典型的眼球运动——眼睛左右快速运动。这种疾病的发病通常在早期婴儿期。最早期的征兆包括眼球震颤(眼睛快速、不自主的运动)及肌肉张力较低。
许多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孩子虽然在运动能力上延迟或无法学习,但他们通常能理解语言并会有一些语言表达。
其他可能的症状还包括颤抖、协调性不足、不自主运动、虚弱和步态不稳。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出现肢体的痉挛,肌肉拘缩也时常不断加重。认知功能可能会随着疾病的进展而降低。一些患者还会出现癫痫与脊柱变形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不正常的肌肉张力导致的。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X染色体的隐性突变,这影响了主要的髓鞘蛋白——proteolipid protein 1 (PLP1)。这些突变会导致中央神经系统中的低髓鞘化,并造成严重的神经疾病。大多数突变是PLP1基因整体的重复,而PLP1基因缺失(较为罕见)则导致较轻微形式的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这表明基因剂量在这一基因座上对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诊断通常是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时发现脑部白质的异常(高T2信号强度)后首次提出的,这种异常通常在约一岁的时候就可以察觉,但在婴儿期时可能已有更为微妙的异常存在。除非家族有符合性别相关遗传的历史,否则这种疾病经常会被误诊为脑性瘫痪。一旦确定了PLP1突变,则可以进行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基因诊断。
这种疾病属于一组被称为白质萎缩症的遗传性疾病,这些疾病影响髓鞘的生长。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几种形式包括经典型、先天型、过渡型和成人型变异。该疾病被通俗地称为低髓鞘型白质萎缩症(HLD)。目前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人类基因和遗传表型的在线孟德尔遗传资讯,已经列出了至少26种HLD变异。较轻的PLP1基因突变主要导致下肢虚弱和痉挛,并且几乎不影响脑部的功能,这些状况被归类为痉挛性下肢瘫痪2(SPG2)。
目前尚未开发出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疗法。治疗结果的变化很大:最严重形式的患者通常不会活到青春期,而较轻微的情况,则有存活到成年的可能。针对PLP1的抗sense寡核苷酸(称为ION356)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初启动。
2008年12月,StemCells, Inc在美国获得批准,进行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然而该试验并未显示出显著效果,而该公司也已经倒闭。 2019年,凯斯西储大学的保罗·泰萨尔教授在一种Pelizaeus–Merzbacher的小鼠模型中,成功使用了CRISPR和抗sense疗法。 2022年,凯斯西储大学与Ionis制药签订排他性许可协议,以开发针对该疾病的人类治疗方案。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不仅影响小孩的运动能力,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家庭的满足感,这种疾病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治疗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