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是一种X连锁神经疾病,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寡树突胶质细胞造成损害。此病由于主要髓鞘蛋白——脂质蛋白1(PLP1)突变引起。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特征之一是包围神经的绝缘髓鞘数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低髓鞘化(hypomyelination)。此病属于一组称为白质发育不良(leukodystrophies)的遗传疾病。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标志性症状通常在婴幼儿早期出现,包括四肢几乎无运动、呼吸困难以及明显的眼球左右运动。典型的早期征兆包括视网膜震颤(nystagmus)及低肌肉张力。随着症状的进展,病童的运动能力通常延迟或无法获得,这主要取决于基因突变的严重性。
大多数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患儿能够理解语言,并通常具有一定的言语能力。
其他可能的症状还包括颤抖、不协调、非自愿运动、虚弱、不稳定的步态,随着时间推移,四肢和腿部可能会出现痉挛。随着病情的进展,肌肉挛缩也会随之出现。智力功能可能会下降,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癫痫和脊柱变形,如侧弯,这是由于异常的肌肉压力对骨骼造成的影响。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是由于X连锁隐性突变所导致,这种突变影响了主要髓鞘蛋白——脂质蛋白1(PLP1),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大多数突变导致PLP1基因整体的重复,而PLP1基因位点的缺失(虽然稀有)会导致轻度的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相较于典型的重复突变,显示了该基因剂量对正常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诊断通常是在一岁左右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异常的白质(高T2信号强度,即T2延长)而初步提出的,但在婴幼儿期间更微妙的异常应该已经显现出来。除非存在与性连锁遗传一致的家族病史,否则这种疾病往往会被误诊为脑性麻痹。一旦确定了PLP1突变,则可以进行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基因诊断测试。
该疾病是白质发育不良(leukodystrophies)中一种遗传疾病的组成部分,这些疾病影响髓鞘的生长,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上的脂肪包覆物,起到绝缘作用。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几种形式包括经典型、先天型、过渡型和成年型变异。 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是低髓鞘化白质发育不良(HLD)的常用名称。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料,有至少26种HLD变异被编目。
轻度的PLP1基因突变主要导致腿部虚弱和痉挛,且几乎不牵涉到大脑功能,这种形式被归类为痉挛性瘫痪2(SPG2)。
目前尚未开发出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最严重的病者通常无法活到青春期,而轻度的病例则可能存活到成年。针对PLP1的抗病毒寡核苷酸(ION356)的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初启动。
2008年12月,StemCells, Inc.在美国获得进行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的I期临床试验谢可,然而该试验并未显示出显著疗效,该公司随后宣告破产。 2019年,凯斯西储大学的教授Paul Tesar在Pelizaeus-Merzbacher的鼠模型中成功使用CRISPR技术和抗病毒疗法。 2022年,凯斯西储大学与Ionis Pharmaceuticals签署专有许可协议,以期开发人类治疗该疾病的方法。
随着研究的进展,如今对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的认知已经深入,早期征兆的辨识对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当你面对这些症状时,你能否快速地联想到Pelizaeus-Merzbacher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