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拉契亚地区及其居民长期以来受到外界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印象将阿巴拉契亚人描绘成为落后、乡村和反进步的形象。这种限制性的观点始于美国内战后,当时那些“发掘”阿巴拉契亚的人发现这是一个异常的环境,并在他们的写作中描绘它的“他者性”。这些描绘持续存在,并在今天仍然对人们对阿巴拉契亚的理解产生影响,尤其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早期的情境喜剧中,刻板印象的影像大量增加。阿巴拉契亚的常见刻板印象包括经济状况、外貌,以及“山民”形象的戏谑化。
当“发现者”在1870年代遇到阿巴拉契亚时,他们发现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环境。
阿巴拉契亚刻板印象的早期发展,主要是由于其“他者性”的认知所驱动。 1870年代,阿巴拉契亚的“发现者”们开始发现这个地区存在的“异常”现象,他们认为这是需要解释的问题,而一些团体如传教士则努力将阿巴拉契亚融入主流社会。这些人的著作和其他人的评论共同形成了一种对阿巴拉契亚的普遍看法,那就是这是一个不发达且异国情调的美国角落,进而导致了地域的刻板印象。
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第一批居民为美洲原住民,如波哈坦族、萨波尼族、莫纳坎族和切罗基族。阿巴拉契亚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大规模的苏格兰-爱尔兰移民中。随着非洲裔美国人的解放,人口持续增长,尤其在1870年至1950年间,一度最高。但煤矿业的扩展吸引了许多移民,然而,尽管对提供良好生活的期望存在,煤矿工人却生活在贫困中,经济未能繁荣。
许多矿工因为低工资和恶劣的生存条件而开始组建工会和慈善社会,追求改善。
根据报导,阿巴拉契亚人的刻板印象通常被形容为“穿着褪色衣物、脸上沾满泥土的孩子”。还有其他常见的刻板印象,像是因近亲繁殖所引起的低素质、口腔卫生不良和光脚行走等。教授提到,“落后、赤脚、贫穷的白人山民”是最常见的阿巴拉契亚人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成为了识别他们的负面标签,对其生活机会和社会印象造成了伤害。
对阿巴拉契亚人的歧视达到了一定程度,一些城市,如辛辛那提,已经制定了法律禁止对阿巴拉契亚身份人士的歧视。 1992年,辛辛那提市通过了《人权条例》,明确禁止基于种族、国籍、性别和宗教等特征的歧视行为。阿巴拉契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塑造了他们的身份,并持续引发社会偏见。
1972年上映的电影《释放》即在乔治亚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拍摄,其负面刻板印象使阿巴拉契亚人被描绘为近亲繁殖、落后和危险的形象。 《沉默的羔羊》中,女主角的阿巴拉契亚背景也成为了反派攻击的对象,这无疑再次强化了相同的歧视。
这些文化作品不仅反映了阿巴拉契亚的现实境遇,还深刻地影响了外界对其的印象。
在诸如《山民》的书籍出版后,人们对于阿巴拉契亚的看法更加多元,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争议与对立。这恰恰反映了社会对于阿巴拉契亚人的偏见与偏爱交织的复杂性。如何破除这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让阿巴拉契亚人获得更真实的声音,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挑战,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开始这个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