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拉契亚地区及其人民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些对阿巴拉契亚人的基本看法往往将其描绘成落后、乡土及反进步的存在。这些普遍的限制性观点始于内战后;那些“发现”阿巴拉契亚的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奇特的环境,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这种“他者”的描写。这些描写持续存在,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对阿巴拉契亚的普遍认知,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情境喜剧中,这些刻板印象更是大幅上升。
「阿巴拉契亚的刻板印象包括经济状况、外貌以及‘丘比特’的漫画形象。」
在19世纪70年代,「他者感」是阿巴拉契亚刻板印象早期发展的驱动力。当那些“发现”阿巴拉契亚的作家遇到这片地区的时候,他们发现这里对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许多人将阿巴拉契亚的“他者”视为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随着传教士等群体努力将阿巴拉契亚纳入主流,这些人的文字和其他人的写作共同生成了对阿巴拉契亚的常规观点。
而社会对该地区的普遍印象则促使许多作家开始承载这种异国情调的形象,这导致了一系列关于这个地区的刻板印象。作为最早参与其中的群体之一,传教士们意图拯救阿巴拉契亚人,将其引入主流的新教信仰中。他们的任务源自肯塔基废奴主义者约翰·G·费的理念,这一愿景被美国传教协会接受并发挥。
「传教士们看到了他们的价值,却也视他们为需要拯救的对象,指出贫困、过度的愤怒和缺乏实用宗教等缺陷。」
阿巴拉契亚的最早居民包括美洲原住民,如波瓦坦、萨波尼、莫纳坎和切罗基人。当地人民的祖先可追溯至大规模的苏格兰-爱尔兰移民,他们的祖先曾生活于这片土地。随着非裔美国人从奴隶制中获得自由,社区的人口逐渐增加。 19世纪70年代到50年代是该地区人口增长的一个高峰。
然而,尽管对矿工们希望提供富裕生活的期许,他们仍在贫困中生存。矿工的工资是按生产的煤炭吨数支付,而非按小时计算,这也使得当地经济未能得到改善。这期间,大部分矿工均为爱尔兰、苏格兰或威尔士的后裔。
「工人面对低工资而展开了工会和慈善协会的组织与抗争,但这些努力几乎未能带来显著变化。」
根据NPR的描述,阿巴拉契亚的典型肖像是「穿着褪色衣物、脸上沾满泥土的孩子、在拖车楼梯上抽烟的妇女,以及徘徊在封闭商店前的青少年」。根据迈阿密大学哈密尔顿分校的罗伯塔·M·坎贝尔教授,对于阿巴拉契亚人而言,最常见的刻板印象是「落后、赤脚且贫穷的白人丘比特」。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限于经济与社会地位,甚至传统的阿巴拉契亚方言及口音也伴随着一系列负面看法。带有阿巴拉契亚口音的人或使用当地方言的人通常被认为教育水平低,且财富匮乏,这加剧了对他们的偏见。
「根据一项调查,阿巴拉契亚人对于生活的改变需求有着两个立场的分歧,这使得某些人误认为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变。」
对于阿巴拉契亚人的歧视如此严重,以至于某些城市,如辛辛那提,制定了法律禁止针对阿巴拉契亚身份的歧视。 1992年,辛辛那提市通过的《人权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歧视,包括种族、国籍、性别及宗教等特征。即使在民权法案下,阿巴拉契亚人也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获得承认。
在流行文化中,阿巴拉契亚也常被描绘为危险与落后的代名词。例如,1972年的电影《生还者》将这个地区的人民描绘为近乎野蛮的生物,而在其他作品中更是弥漫着夸张的刻板印象。
阿巴拉契亚的文化在主流媒体中的呈现经常卷入争议。例如,在MTV的现实秀《Buckwild》中,年轻人的形象遭到普遍批评,将其贴上了负面的标签。然而,某些作品,如FX的剧集《正义》,则尝试给予阿巴拉契亚人更为复杂的身份以及反映他们更加真实的生活现状。
「一些作品试图反击‘丘比特现象’的泛化,并强调阿巴拉契亚的故事不能与美国的历史分开。」
随着对这一地区的深入理解,我们是否能够发掘被忽视的故事,并重新思考对这些人及其文化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