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近一半的跑者会遭遇跑步相关伤害,这不仅困扰着专业运动员,亦影响到喜爱休闲跑步的人们。根据各种研究,跑步姿势及运动鞋的选择与这些伤害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篇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跑步姿势如何影响伤害风险,并提供一些预防建议。
每年大概50%的跑者会遇到跑步相关的伤害。
跑步伤害主要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类。急性伤害通常是由突发性的过度压力导致,例如肌肉拉伤或抽筋,而许多常见的伤害则是慢性发展,通常因为过度使用而形成。尤其常见的慢性伤害包括胫骨应力症候群、压力性骨折及跟腱炎。然而,如何防止这些伤害,尤其是关于跑步姿势的选择,却是跑者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跑步时的足部接触模式,即足部如何与地面接触,是决定每次跑步过程中的冲击力量如何分散到身体各部位的关键。许多现代跑鞋侧重于调整这一接触模式,以期减少受伤的风险。不过,近年来赤脚跑步的潮流亦在西方逐渐兴起,许多运动爱好者声称这样减少了受伤风险,然而至今仍未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不正确的跑步姿势是在跑步过程中导致肌肉和关节过度受力的主要原因。
在跑步过程中,跑者往往因疲劳而导致姿势变形,这样的变化会进一步增加受伤的风险。一项研究显示,当跑者感到疲惫时,下肢的对称性会显著下降,这意味着不对称的运动可能成为受伤的危险因素。
不同的足部接触模式包括:前脚掌着地、中脚掌着地及后脚跟着地。科学研究表明,前脚掌着地的跑步者通常会比后脚跟着地的跑者承受更小的冲击力。然而,随着急剧改变跑步风格,首度转向赤脚跑步或是极简鞋的人士,若不逐渐适应,则可能面临肌肉或肌腱的伤害。
传统跑鞋旨在提供更加的支撑和缓冲,能有效减轻硬表面带来的冲击。然而,研究指出,穿着舒适的传统跑鞋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受伤,有时候即使鞋价较高,对于已有伤痛的跑者而言,只能提供心理安慰,但可能并不能最终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
在挑选跑鞋时,踏板的设计能够影响足部运动的方式,从而影响负荷分配。研究指出,拥有适当侧面扭转刚度的跑鞋能显著降低下肢伤害的风险。对于某些运动员,可能需要有针对性的鞋类选择,来应对不同的过度使用情况。
跑者在训练过程中若能保持正确的跑步姿势,将会有效降低受伤风险。
改善姿势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保持身体的正直,减少不必要的摇摆。同时,跑者在练习时应当注意放松身体,避免紧绷,加强核心肌肉的训练有助于提高稳定性。此外,热身运动不容忽视,应当增加与力量训练的搭配,让肌肉能够适应更高的运动强度。
一个良好的开始是,人们在跑步前进行充分的热身,确保每一条肌肉都得到充分伸展。当您感觉疲惫时,检查自身的姿势是否正确,及时调整,将有助于减少受伤机率。
在考量跑步时常出现的各种伤害后,或许我们应该反思: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和习惯?如何能更有效的减少跑步过程中的受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