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约有一半的跑者会遭遇不同程度的跑步相关伤害。这些伤害的成因非常多样,且往往依个人的跑步习惯而异。跑者所面对的伤害类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伤害通常是因为突然过度劳累造成的,而慢性伤害则是在长时间的过度使用下发展出来的。这些伤害包括小腿疼痛、疲劳骨折、阿基里斯腱炎及足底筋膜炎等。
跑步伤害的成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不同跑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任何提出的预防措施可能只对少数人有帮助。
侧腹痛是一种在运动中出现的剧烈刺痛感,经常发生在跑步或游泳时。虽然其成因不明,但推测可能与腹部内膜受到刺激有关。大约三分之二的跑者每年会经历至少一次侧腹痛。
扭伤通常指的是韧带的拉伸或撕裂,而拉伤则是肌肉或肌腱的受伤。这些伤害常见于足部、腿部或背部,治理策略包括保护、休息、冰敷、压迫及抬高受伤部位等方法。
骨应力性骨折受到累积性的压力影响而产生,这种情况最常见于运动员,尤其是那些进行反覆负重活动的跑者。治疗通常需要充分休息,随后逐步恢复训练。
阿基里斯腱炎的症状包括小腿后部的疼痛,这种情况在长时间跑步后尤为明显。伸展小腿肌肉可以帮助缓解由于紧绷而引起的疼痛。
适当的跑步姿势对于预防伤害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脚的落地方式。随着疲劳的加重,步伐的对称性往往会减弱,这就需要跑者特别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来避免受伤。跑者的鞋子选择同样影响着受伤风险,传统跑鞋设计用于减少冲击力,而近年的「赤脚跑」风格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是否能有效降低受伤风险仍存在争议。
研究显示,穿着平衡的运动鞋能显著降低跑步者受伤的风险,相反,穿着不当的鞋子会导致更高的受伤概率。
对疲劳与运动量的合理控制,以及跑者自身姿势的调整,都是降低受伤风险的有效手段。每位跑者都应重视自身的身体状况,适时进行休息与调整训练计划,以防止过度使用引发的伤害。
那么,在追求速度与耐力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更加重视身体的反馈和及时调整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