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糖尿病眼病(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这一病症主要是由于高血糖长期损害视网膜的小血管,最终可能导致视力丧失,甚至失明。根据数据,约80%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二十年后会发展出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损伤,而这些早期征兆常常未被发现,直至患者感觉到视力问题。
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常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视网膜exam中,首先可以观察到小的视网膜血管膨胀,称为微动脉瘤,随后可能会出现更大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如棉絮状斑点、出血和硬外渗。
随着病症的恶化,视网膜会开始长出新的血管,这些新生的血管容易破裂,造成眼内出血。轻微的出血可能会导致视力出现漂浮的暗点,严重的出血则有可能完全阻塞视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半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会发展出黄斑水肿,这是造成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通常通过视网膜检查进行。医生会使用眼底镜来观察视网膜的状况。美国眼科学会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进展阶段,从无明显视网膜病变到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损害程度。
由于早期没有症状,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就医前尚不知自己已经罹患该病。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视网膜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在进行糖尿病诊断后的五年内,患者应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
有几个主要的风险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有关,包括糖尿病的持续时间、血糖控制不佳,以及相对少见的高血压。诊断五年后,约25%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视网膜损伤。
目前有几种标准的治疗方法,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注射、类固醇注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以及视网膜玻璃体切除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视力损失的比例到90%。
虽然这些治疗方法能有效延缓或停止视力进一步损失,但并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应对糖尿病眼病的过程中,及早辨识征兆至关重要,定期检查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视力丧失的风险。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持警觉,及时辨识这些隐秘的警告信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