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历史的长河中,对于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其中「程式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获得了广泛关注。这种方法基于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促进了学习者的成功。想像一下,如果学习者能够依靠书本而非老师来获得知识,这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体系?
爱德华·桑代克曾经说道,假如有一本书能够依照学习者的进展自动显示内容,那么许多现在需要个人指导的学习可以通过印刷品来解决。
程式化学习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旨在促进学习的系统,通常利用教科书、教学机或计算机作为媒介。这种媒介将学习材料按逻辑和经过验证的顺序呈现,并将其划分为小步骤或较大的区块,以便学习者在每一步后检测自己的理解。随后,学习者将立即获得正确答案,这意味着在所有阶段,学习者都需要做出反应,并获得即时的结果知识。
程序化学习的概念早在1912年就被桑代克提出,但直到1926年,西德尼·L·普赛才实际开发出第一个教学机器,这是一种自我评分的机器,并成功地证明了其教学能力。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对于培训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了程式化学习的发展。在士兵的训练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训练影片的有效性展开了大量研究。透过这些研究,学者们发现影片在提供概观方面优于传递细节,但更重要的是将问题放置于影片片段之间的实验显示,提供即时回馈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1946年耶鲁大学的实验显示,在影片中插入问题并在学生回应后给予正确答案,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这一结果类似于让学生重复观看影片。
程式化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引入了「刺激控制」的概念。在这种模式下,学习材料本身将决定学习的进程。它包含几个主要步骤:清晰的学习目标、前测、后测和根据结果修订的材料。这种方法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及时的回馈,以及依据学生进度调整的教学媒介。
在两种最著名的程式化学习系统中,心理学家诺曼·克劳德的系统引入了多选题和即时回馈,而行为主义者B.F. Skinner则提出的「线性编程」模式则以连贯的文本形式呈现,并通过奖励的方式强化学习。这两种方法均强调学生中心,让学习者按自身进度进行学习。
程式化学习的理念影响了许多其他教育领域,如开放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学习。著名的「芝麻街」和「蓝色线索」等教育电视节目也受到了程式化学习思想的启发,它们都在内容上进行了分段处理和开发测试,进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无论是运用于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程式化学习都表明,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与即时的反馈至关重要。面对未来的教育发展,书本是否真的能够完全取代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