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程式化教学(或称程式化指导)作为一种基于研究的系统,深刻地影响了学习的方式。这一方法由多位应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的研究指导,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程式化教学的材料通常以教科书、教学机器或电脑软体的形式呈现,其中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按照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
学习内容以小步骤或较大块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一步完成后,学习者都会面临问题考验其理解力,并随即得到正确答案,这意味着在每个学习阶段,学习者都能进行回应,并即时获得成果的知识。
早在1912年,爱德华·L·桑代克就预见了程式化学习的潜力。他曾表示,若有一种机械的奇迹,能使书本仅在完成第一页指示后才显示第二页,那么许多目前需要个人指导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印刷来完成。虽然桑代克并未发展此概念,但到了1926年,西德尼·L·普雷西制作了第一台教学机器,这台机器展现了实际教学的能力。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开,由于主要是征募兵团,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战后所学的内容影响了教育与训练,其中一种主要方法便是以影像作为团体训练的工具。对于训练影片有效性的研究随之盛行,虽然影片在提供形势的总览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细节呈现上却显得较为无力。
1946年,耶鲁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影片的段落中插入问题,并在学生回应后提供正确的答案,结果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影片的学习成效。
这一实验显示,学习者的主动回应和对活动的即时反馈,成为任何成功学习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普雷西的研究再度被人重视,程式化学习的概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焦点。
那么,程式化学习到底增添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刺激控制”,这是指教学材料本身。此外,程式化学习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包括设定客观且可量化的课程目标,进行前测和后测,以确保学习效果。教材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修订,并按预定计划进行编排。
尽管曾有其他几种系统被提出,但这里将重点讨论两种最知名的方法。第一位是美国空军的心理学家诺曼·克劳德,他的系统使用文本中的选择题,并为每个选项提供反馈。克劳德称之为“内在程式设计”,也被称为“分支程式设计”。另一方面,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提出的程式设计更为人所知,他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当,并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构建了一个“增强计划”。
斯金纳曾发表激励人心的声明,呼吁教育界 acept sweeping revision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 claiming we are on the threshold of an exciting revolution in learning.
这两种方法都注重个别学习者的需求,让学习者以自己的步伐进行学习,并充分测试内容以找出问题所在,各自强调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些理念后来被应用在其他教育领域,如开放学习及计算机辅助学习中。程式化教学的原则还影响了儿童电视工作室,帮助研发了《芝麻街》。另外,像《蓝色线索》这样的节目更是透过每集三次的测试,显示出重复观看能够提升年幼观众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程式化学习」和「程式化训练」两者的原则和方法几乎是相同的。当目标受众为工业或军事人员时,通常使用“程式化训练”这一名称,而对于学校和学院,则常用“程式化学习”。
不管用什么名称,这些方法都成功地将理念应用于各种教育主题上,相应地带来了积极的效果。
随着程式化学习的普及,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仍在探索如何在各个领域中最大化其潜力,这些方法在新技术的辅助下不断进化。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教育将会如何被重新构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