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随着对军事训练需求的日益增加,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开始探索创新方法,以提高士兵的学习效率。其中,电影的应用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突破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电影为训练提供了合理的概述,但在详细信息的传递上却稍显不足。
早在二战之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德基曾提出运用机械化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概念。虽然他的想法没有立即实现,但是他的理念对后来的编程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编程学习,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通过精确的教学材料和即时的反馈来促进学习。
战争期间,野外条件下的士兵训练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如何迅速而有效地传授复杂的技能。这时,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帮助学员在情境上建立理解,无需面对直接的互动,但又能引发兴趣和注意力。
在1946年,耶鲁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将问题放置在电影片段之间,事后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些研究显示,影片的有效性在于其能提供整体的情境介绍,而如果能够结合问题和反馈,将其学习效果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因此,便出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这对后来的教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么,编程学习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以“刺激控制”为基础的学习系统,这意味着教学材料的编写需经过详细的测试和反馈。编程学习的方法包括了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前测和后测,并通过小步骤的方式来渐进式教学,这正是二战期间训练所需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B.F.斯金纳为代表,编程学习的系统特点让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通过即时的反馈来促进理解。
斯金纳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基于机械设备的教学,还包括了清晰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这一理念进一步演变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在工作场所的培训中。
编程学习的理念被迅速应用于多个教育领域,尤其是开放学习和电脑辅助学习方面。著名的“芝麻街”计画便借鉴了这些编程学习的概念,以确保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高参与感。甚至连“蓝色的线索”这一儿童节目都以编程学习的原则进行了多次的田野测试,以便最佳化每一集的内容。
研究显示,儿童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随着重看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因此,编程学习所强调的分块教学和发展测试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方法使得学习者能够在更为灵活的环境下获得知识,不管是面对怎样的主题,都是值得一试的。
虽然“编程学习”和“编程训练”这两个词在原理上是可以互换的,但在实践中却有着细微的区别。当针对工业或军事的学习时,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编程训练”的名词。而在学校及高等教育中,则多以“编程学习”来描述这一过程。这样的变化无疑使得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便能自行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今天,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介仍然在教育和培训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在未来的教学中,如何继续探索这些方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学习需求,将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