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之痛,或心理痛苦,是源自心理的、不愉快的感受。心理学先驱爱德温·施奈德曼曾经描述心理痛苦为「作为人类的你有多痛苦。它是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折磨。」这样的定义让我们认识到,这种痛苦虽然无法用物理方式量化,但它在许多人类经历中无处不在。
心理痛苦被视为人类存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心理痛苦的表达范畴十分广泛,从情感痛苦、社会痛苦到灵魂的撕裂感。这些心理痛苦的词汇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各种描述都反映了一种强烈且不愉快的经历。人们经常会将这些心理上的痛苦与生理上的痛苦交织而论。
施奈德曼认为,心理痛苦起源于未能满足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对爱的渴望、独立性、归属感及成就心等。他指出,无法满足的需求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年轻时期。忽视的教养方式常常使孩子们无法在未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进而可能与一生中的心理疾病相关联。
心理需求的缺失可能会造成一生中无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痛苦,意指因为社会连结的损失或威胁而引发的心理痛苦。失去亲人、受到羞辱,或是其他社交上的冲击都是社会痛苦的具体表现。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心理痛苦能够促使人们重新评估实际或潜在的社会问题,以免影响生存能力。
研究显示,心理痛苦和身体痛苦在神经学上有着共同的基础。前扣带皮质和前额皮质是两个在这两种痛苦中都经常被提及的脑区。这些发现暗示着,疼痛可能是一个从完全生理到完全心理的连续体。
例如,止痛药对社交排斥的抑制效果与对生理疼痛的影响是相似的。
一些研究显示,服用对乙醯氨基酚可以抑制前扣带皮质和岛皮质的活动,这在经历社交排斥时的效果与生理疼痛相似。这引发了对精神痛苦如何与生理反应相互影响的进一步思考。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常被认为是产生最为剧烈情感痛苦的障碍。此类患者经常经历重度的情绪困扰,甚至可能感受到非理性的羞耻与孤独感。研究表明,这类患者对负面情绪的感受特别敏感,并且可能会以自我伤害或极端行为来逃避这些痛苦。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行为远高于其他心理疾病患者。
虽然自杀的具体损伤率在一般人群中相对较低,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及行为却达到了60%-70%。这种情况的普遍性显示出情感之痛的根本性和迫切性。
从心理痛到身体痛,这样的交织让我们深刻理解痛苦的不只是表面的感受,还包括深层的情感与心理状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未来我们或许能更加解码痛苦的本质,那么,这些痛苦是否会让我们重新理解存在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