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痛苦、情感痛苦或精神痛苦是指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这种痛苦源于心理,而非身体。自杀学先驱埃德温·S·施奈德曼(Edwin S. Shneidman)曾将其描述为「作为一个人你有多么痛苦,这是精神的折磨。」心理痛苦有许多不同的称呼,选择不同的用词通常强调心理生活的某一特定面向。不管是称之为心理痛苦或情感痛苦,这些术语皆无法完全等同,但它们都描述了一种深刻的不愉快感受。
心理痛苦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存在中无法逃避的方面。
心理痛苦有着不同的描述,其中包括「对自我及其功能的负面变化的意识所引发的主观经验」及「一种持久的、不可持续的、不愉快的感觉,源于对自我的无能或缺陷的负面评价。」这些表述揭示了心理痛苦的各个层面。施奈德曼指出,心理痛苦主要来自于被挫折的心理需求,这包括对爱、自治、社交联结和成就的需求,以及对避免受害、羞耻和尴尬的需求。
心理这个形容词被认为涵盖了信念、想法、感情和行为的功能,这也可能反映了心理痛苦的多种来源。施奈德曼提到,当心理需求遭遇挫折时,便会产生心理痛苦。例如,爱的需求可能因缺乏关爱而受到威胁。这些未满足的心理需求不仅会影响个体当下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造成长期的心理影响。
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无法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况。
在社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中,社交痛苦这一术语被用来描述因社交联结受损或威胁而造成的心理痛苦,像是丧失、羞耻和被伤害的感觉皆属于社交痛苦的子类别。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心理痛苦激发个体评估现实或潜在的社交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其生存适应。
心理痛苦和生理痛苦在神经机制上具有共同基础。研究发现,前扣带皮层和前额皮层都是两者共同参与的脑区,它们的活跃程度在身体和心理痛苦中有所重叠。这使得许多研究者主张,痛苦应被视为一个范畴,从纯身体的痛苦到纯心理的痛苦都有所涵盖。
许多对于身体痛苦的隐喻被用来形容心理上痛苦的经历。
此外,有研究表明,对乙醯氨基酚这一止痛剂能够在经历社交排斥时抑制前扣带皮层和岛叶皮层的活动,这和在经历生理痛苦时的反应类似。这个发现表明,身体和心理痛苦之间的不分彼此是科学界愈来愈重视的话题。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被认为是产生极度情感痛苦和困扰的障碍。研究显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经常经历持续的情感痛苦和心理折磨。这些患者对负面情感非常敏感,经常感到拒绝、孤立与失败,并面对深度的情绪波动。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努力逃避这些内心经历,而这些努力往往是有害的。
这类患者的自我伤害行为和自杀企图率,远高于一般人群,显示出他们所遭遇的内心痛苦之深。此外,研究发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受到童年创伤和忽视的影响,这些经历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情感苦痛。
心理痛苦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它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人们如何理解和面对这种痛苦,或许能够成为他们寻求内心平静和幸福的重要一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能找到方法去克服心理痛苦,以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