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属于轴向脊椎关节炎疾病范畴的关节炎,主要特征是脊椎关节的持续性炎症,通常发生在脊椎与骨盆相接的部位。这种病症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眼睛与肠道问题,以及背部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影响部位的关节活动能力可能会恶化。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椎炎的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超过90%的英国患者拥有一种名为HLA-B27的特定人类白血球抗原。这一遗传标记的作用,深入探讨可以有助于揭示AS的病理机制。
强直性脊椎炎被认为涉及自身免疫或自体炎症反应的机制。
强直性脊椎炎的征兆和症状通常逐渐出现,通常在20至30岁之间达到高峰。最初的症状常常是下背或臀部的长期钝痛,以及下背的僵硬。患者往往会经历在清晨惊醒的疼痛和僵硬,这种情况随着病程推移,脊柱的活动能力和胸腔扩张能力会减弱。随着时间推移,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发烧或疲惫等系统性症状。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全身性风湿性疾病,约1-2%拥有HLA-B27基因型的人会发展为该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IL-1)也被认为参与到强直性脊椎炎的发展中。
研究表明HLA-B27的存在与CD8 T细胞的相互作用有关,这一过程可能涉及一些内源性微生物抗原。
诊断强直性脊椎炎通常需要依赖症状及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与血液测试。虽然放射学影像可以显示骶髂关节和脊柱的变化,但目前在非放射性脊椎关节炎的早期阶段,并没有直接的血液或影像检测指标。
虽然目前尚无治愈强直性脊椎炎的方法,但透过各种治疗手段可以减轻症状和疼痛。药物治疗一般分为「疾病改变型」和「非疾病改变型」两类。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是主要的治疗选择,许多患者通过这类药物能有效缓解疼痛与炎症。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抑制剂)是一类用于强直性脊椎炎治疗的生物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TNF-α来减少炎症。
强直性脊椎炎的预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病情可能从轻微到逐渐严重不等。一些患者可能会经历活动性炎症时期和缓解期交替,导致残疾程度不同。在某些情况下,随着病情发展,脊椎和骶腰关节的骨化会导致脊椎的融合,这将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HLA-B27基因在强直性脊椎炎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鉴于目前的研究结果,这提醒着我们,在深入了解与HLA-B27相关的机制时,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