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睡眠疗法(DST)是一种具有争议性的精神治疗方法,通过药物使患者无法意识,在数天或数周前进行治疗。本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由苏格兰精神科医生尼尔·麦克劳德(Neil Macleod)尝试使用溴化钠来诱导梦境,但随即便因其风险和副作用被他人放弃。至1920年代,瑞士医生雅各布·克莱西(Jakob Klaesi)重新推广了这一概念,并在精神病院里开始广泛使用,尤其是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
「许多患者无法忍受长时间的电击疗法(ECT),但当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时,他们却能够忍受。」
然而,深度睡眠疗法的争议在于其极端的治疗手段,尤其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澳大利亚切尔姆斯福德私人医院(Chelmsford Private Hospital)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医生哈利·贝利(Harry Bailey)的操作下,25位患者在接受深度睡眠疗法期间不幸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医疗界的广泛谴责。
深度睡眠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着这一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许多知名精神科医师如威廉·萨根特(William Sargant)等相继推广。萨根特在其著作中提到:
「结合麻醉与电击治疗能避免患者对后续治疗的恐惧,而这种治疗能够适用于多种情况,包括药物和电击治疗。」
深度睡眠疗法曾在精神病院里被应用于对抗抑郁症、肥胖和成瘾等多种病症,但由于严重的安全隐患,许多治疗手段最终被质疑并逐步淘汰。
成功案例的背后是痛苦的历史。在切尔姆斯福德私人医院,贝利所使用的深度睡眠疗法结合了长时间的巴比妥诱导昏迷。此过程甚至使得患者意识完全消失,患者在十天后醒来时往往无法回忆起曾经发生的事情。多项调查揭示,这一医疗手段导致了多人的死亡。
「患者在昏迷中完全失去了对治疗过程的记忆,且其实际状况显得极其危险。」
该事件直到1980年代才受到广泛关注,一系列的报导揭露了医院的不当操作和医疗失误。随后,切尔姆斯福德皇家委员会的成立引发了对现行医疗体系的深刻反思。
许多前患者的回忆为这一事件增添了许多悲剧色彩。曾经在1970年接受治疗的托尼·拉蒙德(Toni Lamond)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在入院时对周围的情况毫无察觉,醒来后才发现自己竟然失去了十天的时间。」
这一事件不仅成为精神医疗腐败的代表,更引发了对医疗伦理和患者权益保护的广泛讨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度睡眠疗法的理念已经被医疗界所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安全的治疗方案。但在2011年,当时新南威尔士州提出关于法庭命令下的持续镇静与电击疗法的讨论,再度引发舆论对过去的反省。当局表示,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这类措辞才会被使用,但依然未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
深度睡眠疗法的历史是现代精神医疗阵痛的重要一环,令人不安的事件提醒着我们必须持续关注与反思医疗伦理。在这种背后,科学如何能够设定更高的标准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