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切尔姆斯福德私人医院,曾经发生了一场震惊医疗界的丑闻。这里的「深度睡眠疗法」(DST)被认为是心理治疗中的一大黑暗象征。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该医院中有25名病人因接受该治疗而死亡,这些悲剧引发了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广泛质疑。
深度睡眠疗法,或称为持续麻醉治疗,使用药物使病人在数天或数周内失去知觉,这种手段被批评为过度危险且毫无科学根据。
这种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苏格兰精神科医生尼尔·麦克劳德率先尝试使用溴化钠诱导病人入睡,虽然这一方法早在不久后就被遗弃。此外,意大利精神科医生朱塞佩·埃皮法尼奥也在1915年尝试用巴比妥类药物进行催眠治疗,但其效果未受到重视。进入1920年代,瑞士精神科医生雅各布·克莱西将此疗法普及开来,并将其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但这一疗法在切尔姆斯福德私人医院的实施却为医疗界带来了重大损害。医生哈利·贝利在1962至1979年间,开展了这项争议疗法并结合电休克治疗,结果导致医院内的多起死亡事件。
根据报导,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并未能安全醒来,医院的诊疗过程充满不透明和不当行为。
随着事件的曝光,切尔姆斯福德医院的丑闻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1980年代初,悉尼晨锋报提及了这些案例,并引发了切尔姆斯福德皇家委员会的成立。此后,许多受害者及其家属开始站出来举报,揭露医院的黑暗过去。
在患者的回忆中,托尼·拉蒙德对其1970年住院的经历进行了描述。她回忆道来到医院后看到一道道流淌的病床,患者在病床中熟睡,令人不寒而栗。而当她醒来时竟已经过了十天,这段时间的经历仿佛被完全抹去。
她的无奈和恐惧让人不禁思考,这种疗法到底能否被视为对心理疾病的真正治疗呢?
在2011年,随着媒体的再次报导,新南威尔士州的卫生部门宣布,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患者,长期镇静药物和电休克治疗的结合被认为可以在安全上进行探索。但这项声明未能消除公众对过去事件的恐慌。
此外,在2017年,与切尔姆斯福德丑闻有关的几位医生对作家史蒂夫·坎农提出诽谤诉讼,因为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切尔姆斯福德医院的可怕过去及其与科学教会的关联。然而,法庭最终裁定其主张具有真实性,医生们的行为再度受到质疑。
切尔姆斯福德的历历悲声与反思告诉我们,医学的进步有赖于对伦理的重视与坚守。然而,过去的教训并未完全消失,随着医疗政策的不断演化,我们是否仍然能信任当前的心理治疗体系,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