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学领域,必需性血栓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血液癌症,主要特征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生产血小板(血栓)。该病症有时会发展成急性髓性白血病或髓外纤维化。 ET是血液癌症之一,其特点是骨髓产生过多的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
大多数在确诊时的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通常是在正常的完整血液计数(CBC)中发现血小板数升高时被诊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因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疲劳、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视力障碍、晕眩、昏厥以及四肢麻木。最常见的体征为白细胞计数上升、红细胞计数下降和脾腺肿大。
在ET中,巨核细胞对生长因子的敏感性较高。来自异常巨核细胞的血小板被激活,这与升高的血小板数量共同提高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当血小板数超过100万时,由于大量血小板的存在导致von Willebrand因子的隔离,使得血小板黏附不足而增加出血的风险。约40-50%的病例中存在JAK2激酶(V617F)变异,若存在则诊断确立。此外,2013年两个研究小组发现,在大多数JAK2阴性和MPL阴性的ET患者中存在calreticulin变异,使CALR变异成为骨髓增生性肿瘤中第二常见的变异。所有这些变异(插入或删除)影响最后外显子,产生阅读框移位的新终端肽,并导致内质网KDEL保留信号的丧失。目前已知三种导致ET的遗传变异。
最常见的JAK2变异是V617F,其导致JAK2蛋白不断被启动,导致异常血细胞的过度生产。
确诊ET的修订标准于2005年提出,诊断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标准的A组和B3至B6,或是A1标准和B1至B6标准:
不是所有患者在呈现时都需要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血液检查和生活方式,其出血或血栓风险被分为低风险或高风险。低风险患者通常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而高风险患者则接受羟基氨基脲、干扰素-α或安格利德等治疗。目前未获批准但在晚期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如bomedemstat则可降低血小板数。
羟基氨基脲、干扰素-α 和安格利德可以降低血小板数,低剂量阿司匹林则用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必需性血栓性血小板增多症有时被描述为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时而会出现血栓或出血事件。然而,良好的医疗方案可以降低和控制血小板数量,从而减少这些血栓或出血事件的风险。受到良好控制的ET患者的寿命与同年龄但没有ET的人相当。
ET的发病率为每年0.6-2.5/100,000,发病的中位年龄为65-70岁,女性患者的比例大于男性。儿童的发病率为每年0.09/100,000。
羟基氨基脲和安格利德在怀孕和哺乳期间是禁忌的。必需性血栓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与三倍的流产风险有关,因此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母亲和胎儿的状况。可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如依诺肝素)。对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可以快速通过血小板血浆分离来降低血小板数量。
漫画《睡衣日记》的女性主角吉尔·卡普兰被诊断出患有必需性血栓性血小板增多症。
随着对ET的了解逐步深入,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重新评估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