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荣耀到偏见:哪些诺贝尔奖得主因奇特信念而引发争议?

诺贝尔奖被视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奖者通常是他们领域中的佼佼者。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非正式的说法——“诺贝尔病”或“诺贝尔综合症”,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晚年时期,拥抱一些奇特或不科学的理念。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获奖者的专业权威性。

“相信自己在几乎所有事物上都有专业知识,并准备对大多数问题发表意见,这是一种错误。”

这句话是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保罗·纳斯所警告后来的得主的话。他指出,诺贝尔奖可能让得主感到无所不能,而这种自信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非专业领域的发言出现偏差。

根据一些专家的观点,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否比其他科学家更容易犯错误尚无定论,但这一现象却让人不禁反思,专家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其他领域也拥有同样的洞察力。

心理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受到诺贝尔奖的荣誉后,表达了对“诺贝尔病”的担忧。他认为,获奖后的关注不仅使人感到受宠若惊,还可能腐蚀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们急需一剂解药,来对抗对于超出自己专业范畴的夸大关注,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膨胀自我。”

具争议的诺贝尔奖得主

菲利普·莱纳德

作为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莱纳德不仅以其对阴极射线的研究而闻名,更因为支持纳粹党和推广“德意志物理学”而饱受争议。

亚历克西斯·卡雷尔

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雷尔积极推广优生学政策,他的观点在维希法国执政期间引发了广泛争议。

查尔斯·里歇

理查是191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他的研究虽然与过敏反应有关,但他却对超感官知觉和灵异活动抱有信仰。

林纳斯·鲍林

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以其在化学和和平运动中的贡献著称,但他高剂量维生素C的主张却未能得到科学支持。

詹姆斯·华生

作为196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华生在公共场合宣称黑人的智力普遍低于白人,这一言论使他成为争议的中心。

“无论是基于肤色,还是其他理由,结果常常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偏见。”

尼古拉斯·廷伯根

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在其致词中提到的“冰箱母亲”假说,至今仍被看作是对自闭症本质的错误理解。

其他例子

许多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也因其非主流信仰而备受争议,包括声明支持特定替代医疗方法的奥斯卡·林基,以及对于气候变化的怀疑态度的彼得·吉亚弗等。

这些个案揭示了即使在科学界的顶尖人士中,无法避免的自我膨胀与错误判断。这同时也表明,科学知识本应建立在理性和证据之上,而非单一领域的成就能支撑所有声明的合法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伟大的科学成就与它们带来的随之而来的争议呢?

Trending Knowledge

科学天才的盲点:为何有些诺贝尔得主会偏信未经证实的理论?
诺贝尔病(Nobel disease)或称为诺贝尔情结,指的是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晚年抱持奇怪或科学上无根据的想法。无论是在诺贝尔奖授予其后,这种情形似乎亘古不变,许多得奖者在获奖后对自己有了更大的自信,胆敢在其非专业领域发表意见。不过,这样的情况是否单单限于诺贝尔奖得主,并未有确证。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科学家的关注与思考。 <blockquote> 保罗·纽斯(Paul
nan
肉食性细菌(Necrotizing fasciitis,NF)是一种迅速致命的感染性疾病,专门侵袭人体的软组织。这一感染从体内蔓延的速度之快,让许多人感到不安。NF 的症状包括红色或紫色的皮肤,肿胀,剧烈疼痛,发烧和呕吐。最常影响的部位是四肢和会阴部。虽然肉食性细菌的名称威胁性十足,但其实这些细菌并不真正在「吃」人类的组织,而是通过释放毒素导致组织的死亡。 <blockquote> 近期创伤或手
诺贝尔奖得主为何会迷失在奇怪的信念中?揭秘『诺贝尔病』的奥秘!
诺贝尔病(Nobel disease)所指的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是一种非正式的术语,形容某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晚年时抱持奇怪或科学上不合理的观点。部分观察者认为,这种现象部分源于这些得奖者受到奖项的影响,感到有权利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看法。尽管无法确定诺贝尔奖得主是否比其他个体更容易出现这种倾向,但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blockquote> 「我自己曾被问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