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天才的盲点:为何有些诺贝尔得主会偏信未经证实的理论?

诺贝尔病(Nobel disease)或称为诺贝尔情结,指的是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晚年抱持奇怪或科学上无根据的想法。无论是在诺贝尔奖授予其后,这种情形似乎亘古不变,许多得奖者在获奖后对自己有了更大的自信,胆敢在其非专业领域发表意见。不过,这样的情况是否单单限于诺贝尔奖得主,并未有确证。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科学家的关注与思考。

保罗·纽斯(Paul Nurse),2001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曾经警告后来的获奖者:“不要相信你在几乎所有事物上的专长,并以诺贝尔奖的威望自信地表达意见。”

虽然尚不清楚诺贝尔奖得主是否比其他科学家更容易受到思维错误的影响,但这一现象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证明在一个领域的权威地位并不必然意味着在其他领域的权威性。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虽然能够两者兼具智力与科学才能,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特征并不与非理性相矛盾。

随着社会对于诺贝尔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某些得奖者愿意随着荣誉而发表更具个人见解的研究与观点。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对于这种现象进一步阐述道:

“我自己曾经被询问过从治疗感冒的方法到约翰·甘迺迪签名的信件市场价值的各种意见。毫无疑问,受到的注意(来自于获得诺贝尔奖)固然令人愉快,但同时也会造成腐化。”

因此,弗里德曼建议透过建立更多的奖项来竞争,以防止因为在我们的能力外过度自信而产生问题。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名誉产品并不容易取代,因而这样的自满将长期存在于科学界中。

不良观念的例子

在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些人的信念或研究立场是有争议的。例如,190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菲利普·伦纳德(Phillip Lenard)支持纳粹党,并积极推广德意志物理学与犹太物理学的区别。

再如1912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亚历克西·卡雷尔(Alexis Carrel),他成为了维希法国的优生政策的拥护者。

“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查尔斯·里舍(Charles Richet)相信超感官知觉、灵异活动和鬼魂的存在。”

另外,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林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认为高剂量的维他命C能预防感冒,并且透过服用大量的维他命进行自我治疗。

这不仅展示了获奖者对某些特定想法的坚持,还引发了关于专业知识边界的思考。

科学帝国的「阿波罗计画」

除了弗里德曼的警告,许多其他获奖的科学家也在晚年发表他们对科学以外事物的看法。例如,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尼古拉斯·廷贝根(Nikolaas Tinbergen)在诺贝尔接受演说中推广不再被认可的「冰箱母亲」假说;而1993年获奖的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甚至对艾滋病病毒的成因提出不同观点,认为HIV并非唯一诱因。

这些例子都指向一个重要的问题:科学界的权威与非权威之间的差距,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致使其言论被过度扩大其影响力?

结论

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耀无疑彰显了个人对专业领域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种扭曲的自信感,促使这些得主有时在非专业领域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是否应更加谨慎地解读这些伟大科学家的言论,特别是在他们超越自己专业范围的话题上?

Trending Knowledge

从荣耀到偏见:哪些诺贝尔奖得主因奇特信念而引发争议?
诺贝尔奖被视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奖者通常是他们领域中的佼佼者。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非正式的说法——“诺贝尔病”或“诺贝尔综合症”,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晚年时期,拥抱一些奇特或不科学的理念。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获奖者的专业权威性。 <blockquote> “相信自己在几乎所有事物上都有专业知识,并准备对大多数问
nan
肉食性细菌(Necrotizing fasciitis,NF)是一种迅速致命的感染性疾病,专门侵袭人体的软组织。这一感染从体内蔓延的速度之快,让许多人感到不安。NF 的症状包括红色或紫色的皮肤,肿胀,剧烈疼痛,发烧和呕吐。最常影响的部位是四肢和会阴部。虽然肉食性细菌的名称威胁性十足,但其实这些细菌并不真正在「吃」人类的组织,而是通过释放毒素导致组织的死亡。 <blockquote> 近期创伤或手
诺贝尔奖得主为何会迷失在奇怪的信念中?揭秘『诺贝尔病』的奥秘!
诺贝尔病(Nobel disease)所指的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是一种非正式的术语,形容某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晚年时抱持奇怪或科学上不合理的观点。部分观察者认为,这种现象部分源于这些得奖者受到奖项的影响,感到有权利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看法。尽管无法确定诺贝尔奖得主是否比其他个体更容易出现这种倾向,但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blockquote> 「我自己曾被问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