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国歌《德国之歌》(Deutschlandlied)其实是有着复杂的历史。这首歌的音乐源自于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于1797年创作的《上帝保佑法兰兹皇帝》,最早是为了庆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兹二世的生日。在1841年,德国语言学家和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莱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为这首音乐创作了新的歌词,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强调了德国的统一与自由。
霍夫曼在歌词中提到的"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团结、公正和自由)恰好成为德国的非正式国训。
1922年,《德国之歌》被正式采用为德国国歌,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使用所有三个诗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歌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变得更加复杂。该国歌在纳粹政权期间仅使用第一诗节,且与"霍斯特·维塞尔之歌"一同演唱。二战结束后,德国明确选择只使用第三诗节作为国歌。
从霍夫曼于法国北海小岛海利戈兰写下这首诗以来,其背后的意义与象征已随着时代而变化。在19世纪,"德国,德国高于一切"这句话最初是呼吁各地的德国君主,呼吁他们优先考虑德国的统一。随着纳粹主义兴起,这句话却变得让人倍感不安,暗示着德国对其他国家的优越感。
霍夫曼对于德国的诉求,不仅关乎国家统一,也关乎基本的人权与自由。
在纳粹政权期间,相同的旋律却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响应。该国歌的第一诗节,尤其是与纳粹主义的联系,使其在战后几乎成为公敌。至今,德国社会对于该诗节的接受度极低,甚至在许多正式场合中禁唱。
今天,只有第三诗节用作现代德国的国歌,"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不仅是这首歌的中心思想,也是德国心灵的底色。这句话不只概括了国歌的精神,亦深刻影响着德国的现代民族认同,作为统一与自由的象征。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这词语在德国军队的皮带扣上印刷,代表着当代德国的价值观。
历经几个世代的变迁,这首歌见证了德国的兴衰,从未来的希冀到过去的黑暗,当前的德国国歌反映了对于自由与公正的渴望,而这一切的演变都神秘的融合在海利戈兰小岛的沙滩上。
回顾历史,"德国之歌"所经历的百年变迁,不仅是音乐的转变,更是德国民族意识与社会价值的重塑。这首歌的历程让人思考,如何在历史的重担与文化的再造中,找到真正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