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歌《德意志颂》自1922年以来,便成为德国的国歌。然而,多数人却发现,现今于官方场合中,仅使用其第三段。这其中的历史原因,与政治、文化以及德国所经历的重大转折息息相关。
《德意志颂》最初是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于1797年创作的旋律,当时是为了祝贺神圣罗马皇帝弗朗兹二世而作。然而,这旋律在1841年被德国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莱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赋予新词,引入了德国统一的理念。
“德国,德国高于一切,于这世界之上。”
当《德意志颂》成为德国的国歌时,所有三段均能被使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纳粹政权的兴起,该国歌的第一段被曲解为表达德国至上的民族主义,从而与战争和种族主义的罪行紧密相连。二战后,德国对这段历史保持极高的敏感,因而只保留使用第三段。
第三段的内容强调了团结、正义和自由,成为德国人心中的非官方座右铭,也是新德国的象征。这段歌词在德国士兵的皮带扣上,以及欧元硬币的边缘都可见其踪影,显示出这一理念对现代德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团结、正义和自由,乃德国永恒的信念。”
在纳粹政权期间,第一段成为其宣传的核心,与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尽管德国在二战结束后已转型为民主国家,这段歌词却因此而备受议论。今天,第一段仍不被唱出,而其使用被视为禁忌,尤其在国际场合中。
边的法庭于1990年对国歌的法律地位做出澄清,仅第三段得到法律保护。根据德国法律,对于国歌的诋毁于刑法中是有处罚的,但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国歌的具体内容。
在德国,社会对国歌的认知与接受度也随着历史变迁而变化。当然,第三段因其讨论普遍的共同价值观(如团结与自由)而受到极大重视,而第一、第二段的使用则常被指责为有潜在的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德国国歌的历史不仅仅是音乐的旋律,更是一面反映社会变迁和政治风潮的镜子。它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对当代德国身份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