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歌》,官方名为《Das Lied der Deutschen》,是德国的国歌。尽管这首歌的旋律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在1797年创作,但它的歌词却攸关德国泛民族主义的历史和政治变迁。这首歌及其隐含的政治信息,对德国的历史、文化和国家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其中的意义。
《德国之歌》的音乐最初用来庆祝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的生日,而它与德国统一的概念相结合,却是在19世纪的德国自由主义运动中变得愈加重要。 1841年,德国语言学家及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创作了这首歌的词,呼唤对统一德国的重视,并意在取代当时各个地方君主的独立忠诚。
「德国,德国在一切之上,在全世界之上。」
然而,这句话在纳粹德国时期却被重新诠释,成为德国民族主义及其优越感的象征。德国在19世纪面临重大政治和社会变革,而反映在《德国之歌》中的国家意识觉醒,无疑加深了旋律与德国历史的联系。
海顿的旋律不仅抒发了德国的民族情感,还承载了对自由与统一的渴望。霍夫曼的歌词,尤其是在第三段提到的「团结、正义与自由」,堪称德国的非正式国训,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
「团结与正义与自由」
这一句话不仅出现在德国现代军队的带扣上,也在多种德国硬币的边缘上刻印,无疑地强化了其政治象征意义,成为德国整体价值观的一部分。
进入纳粹统治时期,《德国之歌》的首段被大量使用,并试图将这首歌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193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时,这首歌的演唱更是将其与纳粹政权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德国的国歌中,对于国家的优越感的明言使之成为一种激进的民族主义象征。」
二战结束后,德国曾经长时间缺乏官方的国歌。西德于1952年才再次确立《德国之歌》,不过仅限于第三段。在德国统一后,这一点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此后,只有第三段在官方场合中演唱,这一做法考虑到纳粹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那些仍然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第一和第二段则持审慎态度。
「虽然第一和第二段不再正规演唱,但其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尽管《德国之歌》已经被部分重塑,第一段的内容仍然存在着争议。其对于地理范围的描述在现今的国家观念下被指责为领土扩张主义,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几条河流和海峡。
「这些地理提及在当前皆不再属于德国。」
此外,这首歌的国家主义色彩,使它在现代德国社会中被视为具有潜在的政治危险性。以至于即使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禁止第一段的演唱,社会上对此的禁忌感却依然存在,让相应的行为受到严厉的谴责。
《德国之歌》隐藏的政治暗示,不仅是历史的余音,更是当代德国国家身份及文化自觉的反映。随着德国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这首歌的演变是什么样的?它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德国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