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ICP)的增加是导致各种病理情况下,尤其是创伤性脑损伤、脑中风和颅内出血,继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视力受损、持久性神经问题、可逆神经问题、癫痫、脑中风甚至死亡。尽管如此,除了一些一级创伤中心,颅内压监测在这些病症的临床管理中却很少被采用。
颅内压监测在临床中的低使用频率,主要源于传统监测方法的侵入性。
传统的颅内压监测方法需要将压力传感器插入脑室或脑实质,这不仅昂贵,还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如神经外科医生。因此,针对非侵入性颅内压测量的替代方案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
许多非侵入性颅内压评估方法建立于人体头部解剖结构或颅内外生理的某些相关性。这些所谓的“相关性方法”在准确性和精度上均有所限制,需进行个体化校准以获得颅内压的绝对值。在这方面,最成功的非侵入性颅内压测量方法是直接即时比较颅内压和颅外压的原理。
一种创新的方法是借助双深度经眼球多普勒(TDTD)进行颅内压的定量测量。这一方法适用于借助压力平衡原理,类似于血压计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方法中,使用超声波测量眼部血流脉动,使得整体颅内压的测量变得非侵入且更加安全。
这种非侵入性颅内压计的突出优势在于它不需要个体化的校准。
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为神经学、重症医疗及航空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另一类基于超声时间飞行的非侵入性颅内压监测技术,试图通过测量颅内结构的物理变化来推断颅内压。虽然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科研支持,然而多数仍需校准且准确性不高,未能完全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还有一些基于脑组织音响学的研究,试图通过测量脑组织的声音速度和其他变量来推算颅内压,这些方法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现在,新的非侵入性颅内压监测系统,如brain4care,已在巴西和美国的多家医疗机构获得批准,并用于多种神经和非神经疾病的研究与护理。它们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实时提供重要的临床参数。
病人安全和监测准确性使得现代医学得以在这一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着非侵入性技术的发展,颅内压监测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否真的可以取代传统的侵入性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