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力(ICP)的上升是导致二次脑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颅部外伤、中风及颅内出血等病理情况中。这种情况可能造成视力障碍、永久性神经问题、可逆性神经问题、癫痫发作、脑中风甚至死亡等并发症。尽管如此,除了少数的创伤中心,临床上对于这些病症的ICP监测仍然很少。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如此关键的监测如此罕见?
颅内压力的变化,能够影响许多生理过程,因此其监测应当被重视。
ICP监测的稀少可以归因于标准监测方法的侵入性,这些方法需要将ICP传感器插入脑室或脑实质中。此外,与安装ICP传感器的程序相关的高昂费用,以及合格神经外科医生的稀缺,也使监测变得困难。因此,医学界正在寻找非侵入性的方法来估计颅内压力。
许多非侵入性ICP估算技术基于这样的假设:人体头部的解剖结构或颅内外生理因素与ICP存在某种关联。然而,这些基于相关性的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由于每位病人的解剖结构不同,对个别病人进行特定校准是必要的。
绝对ICP值的测量需要在每位患者中进行特定的校准。
一种创新的方法是利用经眼眶的多普勒超声(TDTD)进行非侵入性ICP的绝对值测量。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类似于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原理。使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该方法通过比较动脉压力计算ICP,排除了需个别病人校准的必要性。
该方法的测量原理基于将施加的外部压力与颅内压力相等的原理。
利用眼科动脉作为压力传感器,外部施加的压力会改变眼科动脉中的血流特征,从而推导出颅内压。这种方法的准确性、高度灵敏性与特异性都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力。
多数专利非侵入性ICP监测的方法,均基于ICP变化影响颅内结构的物理特性。然而,这些方法通常只能测量相对变化,且在临床日常使用中缺乏足够的准确性。超声时间飞行技术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并且未明确规定传感器放置的具体位置如何影响ICP的估计。
针对颅骨结构和脑实质的各种研究方法逐渐增多,包括颅骨的机械特性测量。这些方法都依赖于ICP对于颅骨的一些小变化,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技术的大多数尚未经过有效的临床验证。因此,无法确定其准确性。
耳膜位移(TMD)技术通过研究颅内压力改变对声音反射的影响来推导ICP,其精确度可达±15mmHg,但仍不足以在临床中进行可靠的量化评估。
当前,对颅内压力的非侵入性监测方法仍在不断发展,这些技术的出现无疑对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的对颅内压力的变化有足够的关注与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