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医学中,颅内压(ICP)的增加是导致二次脑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情况通常伴随多种病理条件,尤其是创伤性脑损伤(TBI)、中风和颅内出血等疾病。颅内压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视力损害、持久神经问题、癫痫发作,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尽管颅内压的持续监测对于管理这些危险病症至关重要,但在许多临床情境中,尤其是在非一级创伤中心,ICP的监测程度仍然相对较低。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标准监测方法的侵入性,这通常涉及将ICP感测器插入脑室或脑实质。这些程序的高成本以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进一步限制了ICP监测的普及。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寻找非侵入性的ICP测量替代方案。这些方法赖以运行的基本原则是人体头部结构或颅内和颅外生理学中的某些因素与ICP之间存在相互关联。
一些非侵入性ICP估算方法建立在特定解剖结构及生理状态与ICP的关联性上。然而,这种“相关性”方法仅能在准确性和精确性上表现有限,并且通常需要患者的专属校准。最近,研究人员提出了通过直接比较ICP和颅外压力的方法,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无需校准的ICP值。
这种希冀通过两深度透眼超声的方法来测量ICP,基于与血压测量的原理相同。该技术利用眼动脉作为压力传感器,使得在施加外部压力时,眼动脉的血流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在实际临床中更加轻易判断ICP的变化。
该技术避免了患者个体校准的困境,并且统计学的分析显示其在准确性和精确性上均可接受,用于神经学、移植学和重症护理等多领域。
另一种非侵入性ICP监测方法依赖于超声飞行时间技术,这些技术试图测量ICP对颅腔各结构的物理属性影响。尽管一些技术展示了良好的临床潜力,但大多数依赖于与基准测量的相对变化并需要进行校准,因此尚无法全面适用于临床。此外,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扰仍需进一步调查。
如“脑部4护理(brain4care)”等系统已经过临床检验,并显示出能够有效监测ICP脉冲波形,其准确度可达到新标准。这些技术不仅可靠,且安全性高,为多种神经疾病患者提供了亟需的无创监测手段。
另一种名为耳膜位移法的技术则利用颅内压对声反射的影响,尽管该方法在准确性上有所提升,但仍面临影响因素多、难以单独建立准确模型的困扰。随着技术的进步,即使这些传统测量方法仍在进行改进,但未来的发展仍需对这些测量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讨。
颅内压的非侵入式监测于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在保持病人安全与提高医疗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