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是一种因淋巴系统功能不全导致组织中液体积聚的状态。虽然这种情况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癌症,但研究显示,淋巴水肿却可能成为某些类型癌症,特别是血管来源的癌症——如血管肉瘤的催化剂。
在某些病例中,长期的淋巴水肿可能会诱发血管肉瘤的发生,尤其是在受到手术或放疗影响的病人中。
血管肉瘤是一种少见且极具侵略性的癌症,起源于血管或淋巴血管的内皮细胞。这类肿瘤可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且可在任何年龄段出现,但老年人最常受到影响。
根据统计,皮肤是血管肉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约占病例的60%。具体来说,头皮的病例约占血管肉瘤的50%。由于这类肿瘤行为多样,从无症状到出现皮肤损伤、溃疡、呼吸短促及腹痛等不特异症状都可能发生。
早期的诊断往往是生存的关键,然而,血管肉瘤的多发性器官累及特性使得诊断及治疗变得困难。
血管肉瘤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但某些危险因素已被确定,包括慢性淋巴水肿、放疗以及多种化学物质,如砷和氯乙烯等。血管肉瘤的细胞来自血液或淋巴血管的内皮,因此它们容易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特别是肝脏和肺部,从而增加其致命性。
虽然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案,但由于预后通常不佳,这对病人的挑战十分巨大。各类血管肉瘤的五年生存率仅为30-38%,而心脏和肝脏的血管肉瘤预后更差,生存期可能只有三个月。
血管肉瘤仅占软组织肉瘤的1-2%,这些肉瘤在成人癌症中所占比例不到1%。
此外,血管肉瘤根据原发地点及相关风险因素的不同,存在多种分类。例如,原发性皮肤血管肉瘤通常没有明显的举例原因,而淋巴水肿相关的血管肉瘤则常见于接受过乳房切除手术的患者中。
对于血管肉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MRI、CT或超声检查。然而,仅靠这些影像学检查很难鉴别,常需通过活检和随后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来确认诊断。对于血管肉瘤而言,CD31既是金标准的诊断标记之一,也相比其他癌症标记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除了人类,动物如犬类也会遭受血管肉瘤的困扰,尤其是金毛寻回犬、拳师犬和拉布拉多犬更易受到此病的影响。血管肉瘤的进展速度非常快,且可迅速转移至其他器官,显示出极高的致命性。
目前,随着对血管肉瘤认识的加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见解和潜在的未来研究方向。对于这些稀有但致命性的癌症,无疑需要更多的重视与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病理机制。
在未来,我们该如何有效提高淋巴水肿患者的癌症筛检意识,从而改善及早发现病理变化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