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公理教会(BPC)是一个在新加坡长期存在的保守改革教派,成立于1955年,经历了多次名称变迁,并最终于1988年解散。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新加坡的宗教面貌,也反映了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BPC的故事根源于马来亚,自成立以来,它在信仰和教义上都与美国的圣经公理教会建立了连结,并逐渐在新加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身份。
“BPC的成立是在对抗自由主义神学及生态主义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对正统信仰的坚持。”
教会的创立者,邱太三(Timothy Tow),自1950年以来在新加坡的生命堂主理英语崇拜,最终在1955年与其所属的华文长老会脱离关系,成立了生命圣经公理教会。过程中,他受到了宋尚捷和卡尔·麦金太尔的影响,其对自由主义的反对和对基督教会及其真理的重视,使他逐渐形成了今日BPC的基本教义。
在最初,BPC以坚持六天创造的字面解释及其偏好使用《圣经王杰译本》(KJV)为显著的教义特点。然而,这样的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分歧,导致了教会内部的分裂。
“1988年的解散不仅是对教会内部分歧的直接反应,也是对新加坡社会变迁与关系的反映。”
随着1998年的解散,千禧年代的到来见证了两个主要派系的形成:基本主义派和福音派。基本主义者依然坚持早期创始人的信念,而福音派在解释“圣经分离”时则倾向于更包容的立场。福音派倾向于与任何基督教会建立关系,一些教会更愿意追求更现代的神学教育。
“生动的分歧标志着BPC历史中的一场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是教义的,也是针对教会未来方向的探索。”
例如,邱瑞华(SH Quek)和黄德辉(David Wong)于1988年后创办的圣经神学学院(后来更名为圣经研究研究所)便是这一转变的象征,其打算引入更开放的神学观点。这所学院的成立显示了对传统直言不讳的解释的挑战,并为其他福音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论述上,BPC典型的信仰展示了对“改革信仰”的承诺,这一信仰体系清楚明确地涵盖了基督宗教的主要教义。然而,不同团体在具体教义上的差异却透过特定的条款反映出来,尤其是对于旧约和新约的解释。这不仅展现了教会内部的多元化,也突显了不同教会之间的边界。
“即使在分裂中,BPC成员仍然拥有共同的信仰基础,这使教会的生存充满活力。”
在预言和基督再来的教义上,BPC始终坚持着千禧年主义的立场,分为历史性和时代性。这一教义因而成为他们认同的一部分,而这也在他们的崇拜和团契生活中得到了展现。
到2024年,BPC的延续体依然活跃于新加坡,其中一部分通过与其他宗教机构的合作进行互动,这在其信仰上再次引发了辩论。其后者的出现,无疑为BPC带来新的活力,但也引起了早期创始人理念的质疑。
“BPC的未来正当静待新一代的信徒如何面对这些挑战。”
圣经公理教会的转变之路仍在继续,它的未来将如何塑造新加坡的宗教景观?